中電投與國家核電重組啟動 核電重組謀出海
- 發佈時間:2015-02-10 02:31:45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繼南北車之後,核電行業也迎來了兩家央企的“合體”。
2月3日晚,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電力、吉電股份、東方能源等同時發佈措辭一致的提示性公告,證實國務院國資委已經啟動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重組。
作為由國有資本壟斷的行業,核電建設以中廣核和中核為龍頭。業內認為,上述重組屬於優勢互補,有望成為核電行業的第三極,從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同時,央企數量也將因上述重組而減少。隨著央企不斷以重組、合併等方式改革,未來幾年,央企總數有望減半。在數量減少的同時,會産生更多類似南北車一樣,有實力出海爭市場的央企品牌。
核工業三巨頭局面形成
1月20日,A股市場上,上海電力開盤價7.90元,2月5日,其收盤價報13.85元。短短半個月,累計漲幅75.32%。
在大盤跌宕起伏的同時,核電概念推動上海電力一路飄紅。更值得注意的原因,還有其控股股東的重組大事件。
2月3日晚間,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電投)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電力、吉電股份、東方能源、露天煤業、中電遠達等同時發佈公告,證實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家核電)的重組工作已經啟動。去年年底,市場已有消息傳出,決策層正準備將上述兩家央企合併。到今年年初時,有消息稱,合併事宜已經獲得批准。
公開資料顯示,中電投組建於2002年12月29日,是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三大核電開發建設運營商之一。2007年5月22日,國家核電揭牌成立,被認為“誕生於核電發展的春天”。公司具備自主研發能力,至今已經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第三代壓水堆型核電站成套技術CAP1400。同時,從國外引進消化吸收的AP1000已完成國産化標準設計。
“兩家企業的合併,不只是規模的擴張,更重要的是可以彌補技術創新的短板。”中電投公司總經理陸啟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中電投與國家核電的合併,是技術與項目的結合。兩家重組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核電公司,國內核電行業最終形成三家競爭的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現任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在國家核電成立前的職務為中電投集團黨組書記、總經理。有觀點認為,王炳華有望成為重組後公司的掌舵人。2月9日,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還沒有可以對外宣佈的重組工作新進展。
國內核電建設遠未達“標”
在環保壓力、高層推動、高端製造業“走出去”等多種需求的作用下,近期國內的核電站建設開始恢復。
2014年11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通知”提出,適時在東部沿海地區啟動新的核電項目建設,研究論證內陸核電建設。2014年12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樸民表示,我國已將沿海核電工程列入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啟動一批沿海核電工程。
2015年1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産業,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要堅持安全發展、創新發展,堅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卓創資訊新能源分析師王曉坤對新京報記者表示,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國內的核電建設曾一度暫停。此前,在廣東、江蘇、福建等沿海地區雖然都有進展,但在所有發電量中的佔比也只有不到2%。
2015年2月6日,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佈的2014年全國核電運作情況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共有5台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作。至此,我國投入商業運作的核電機組共達22台,總裝機容量為2030萬千瓦。2014年,22台商業運作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為1305.80億千瓦時,約佔全國總發電量的比例提高到2.39%。
儘管如此,國內核電建設與此前規定的目標還相去甚遠。
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要求,在2015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到2020年前,中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如果要完成上述目標,申銀萬國研報的計算結果為,核電行業從2014年到202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必須達到18%。
因此,王曉坤認為,2014年年底,國內核電開始真正重啟。據她預計,今年新建核電機組可能在八至九個。“中廣核、中核上市融資,也是因為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建設。”王曉坤説。
事實確實如此,中廣核電力去年12月在香港IPO,其集資規模超過200億港元,成為國內核電第一股。同時,核電巨頭中核電力、中國核建也都已經發佈了招股説明書。
核電技術地位不及高鐵
1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鐵路、核電、建材生産線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提升合作層次。會議確定,大力開拓鐵路、核電等重大裝備國際市場,整合行業資源,創新對外合作模式。
如果説,中核、中廣核、中電投及國家核電的新合體,將形成國內核電三足鼎立的局面,那麼,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中國核電企業尚未站在強者之列。
核電站,在歐美等成熟市場的建設時間已經有幾十年。目前應用的核電技術,也是掌握在AREVA(阿海琺)、西屋、法國電力集團(EDF)、三菱重工等在內的國際核電巨頭手中,中國國內許多建成使用的核電站,也都有國際巨頭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三家核電央企,想跟巨頭一爭高低,還有一段距離。
據了解,我國目前自主研發的核電技術,以中核、中廣核合作的“華龍一號”,以及國家核電的CAP1400為主。
林伯強説,核電走的是高鐵的路,但與高鐵的技術地位還有距離。“在海外,我們的競爭力主要是便宜,人力成本和設備成本低,另外還有按時完工的能力。”
目前,我國的核電技術實力不如國際巨頭,三代技術還需要進一步成熟。
“國家核電的CAP1400由於技術方面還需要完善,因而遲遲未能落地,兩者合併將有望加速技術成熟並落地開工。此外,也沒有看到‘華龍一號’的完成項目。”林伯強説,“但是我們有時間去追趕,未來全球市場中,有一大部分核電站的建設都在中國。當初我們的高鐵也沒有優勢,但是通過自己邊建設邊學習,現在已具備相當的實力。”
核電出海大單超百億美元
據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的核電裝機容量增加至少40%。未來10年,除中國外,全球約有60至70台100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建設,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將達1萬億元。
在中國市場之外,國際巨頭林立,作為後來者,“中國製造”的核電仍想出海一試身手。
與高鐵類似,核電也屢屢成為國家領導人出訪推介的“中國製造”國家名片。
2014年,隨著領導人的外交活動,我國核電企業與法國、阿根廷、義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捷克、哈薩克等國簽署合作文件。由中核和中廣核聯手打造的“華龍一號”,率先成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拳頭産品。
2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同阿根廷總統克裏斯蒂娜舉行會談,表示後期將核電作為兩方合作的重點。
2月5日,阿根廷總統即發佈資訊稱,阿根廷與中國簽署核電合作協議,利用中國技術(即“華龍一號”)建設兩座核電站,總投資超過128億美元。
華泰證券行業分析師鄭丹丹認為,“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出口拉美,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際市場對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認可,邁出了核電三代技術出口的重要一步。
這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開始。在國際競爭中,尚未處於強者之列的中國核電,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合併,將力量集中,或許是一種選擇。
央企重組將繼續
2014年年底,中核集團旗下期刊《中國核工業》就曾發表題為“整合資源成立資本投資公司適合核工業強國之路”的文章,認為對於核電而言,南北車的合併模式富有借鑒意義。
文章説到,當前我國核工業格局與南北車的格局相似,都經歷了從集中統一到分散的過程,現在走向國際市場過程中,核工業更需要集中力量,提升國際競爭力。
近日有消息稱,在國務院直接批示下,國家發改委正在牽頭制定《關於加快裝備走出去的指導意見》,目前初稿已完成,而工信部、商務部也將配合意見出臺政策。所支援的産業就包括鐵路、核電、建材生産線、鋼鐵、有色、建材、輕紡等。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央企合併是大趨勢。去年開始,華孚併入中糧,年底南北車合併,今年年初,中電投與國家核電重組都出於此。
李錦説,央企需要瘦身,從原來一味做大形成的虛胖,向做強、做優轉變。“央企合併已經醞釀多年,前幾年一直在講,但沒有實施。今年還會集中出現央企合併,將達到一個高潮。特別是以國際化為目標的行業,會採用強強聯合的方式,形成大的集團。”
李錦表示,國資委正在起草關於央企加快調整結構佈局的文件。“五到七年內,央企數量縮減到現在的一半。”他還補充説,“個數雖然減少,但是整體實力會隨著合併而加強。”
中國核電産業三足鼎立局面
中廣核
中廣核是中國唯一以核電為主業、由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管的中央企業。核電站項目包括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嶺澳核電站二期等。目前我國核電主力技術“華龍一號”中,包括中廣核的ACPR1000+技術。
中核集團
中核集團的核電業務包括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核電站秦山一期核電站以及此後的秦山二、三期核電站,由中俄合作建設的田灣核電站,以及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瑪核電站。目前,我國核電主力技術“華龍一號”和“CAP1400”中,前者由中核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兩種技術相融合。
中電投 國家核電
中電投成立於2002年,是除中核、中廣核之外,國內僅有的核電開發建設運營商,同時也是國家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但規模均為最小。國家核電誕生最晚(2007年),擁有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兩主力之一“CAP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