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鋼困局看鋼企出路 以市場為導向加快改革
- 發佈時間:2014-09-29 07:3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孔彬彬
“中鋼數百億元貸款全面逾期”的傳聞在市場上引起軒然大波。據媒體報道,“數百億元本息逾期”傳聞不實,截至7月底,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下稱“中鋼集團”)的貸款逾期金額為6.9億元。雖然大多數貸款經中鋼與銀行商量進行了延期或部分還款,但中鋼的後續貸款和徵信記錄已經受到影響。
今年6月份,中誠信評級曾出具的一份中國中鋼股份有限公司的跟蹤評級報告顯示,中鋼集團2013年的資産負債率已經達到93.87%,截至2014年3月底,中鋼股份共獲得銀行授信額度877.17億元,其中尚未使用的授信額度為204.21億元。
根據中鋼股份審計報告,從2010~2012年,公司連續虧損,2012年虧損14.68億元,當年中鋼股份還將中鋼爐料股權劃轉至集團,使資産減值損失下降至5.57億元。2013年2月份,國資委在完成中鋼集團的人事調整後,中鋼的情況確有好轉。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中鋼股份實現利潤總額為7.43億元,投資收益12.80億元,主營業務仍在虧損,虧損額為7.22億元。
中鋼虧損的原因,一方面與大環境相關,包括鐵礦石和冶金煤在內的上游原燃料價格持續上漲並處於高位,同時鋼鐵企業人工成本和財務成本等也都在不斷增加,導致鋼鐵企業生産成本上升顯著。另一方面,據媒體報道,中鋼財務報表所體現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80%都被民企佔用,現在中鋼集團應收賬款在150億元左右,被民企佔用的肯定超過100億元。民營企業擠佔流動資金,對於以貿易為主的中鋼而言,無論是債務償還還是流動性,都會直接受到影響。
中鋼出現資金鏈斷裂的狀況,與前些年的大局擴張有直接關係。2003年12月,黃天文出任中國鋼鐵工貿集團公司 (後更名為中鋼集團)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對中鋼集團進行了一系列並購重組,逐步構建起“礦業、碳素、耐火、鐵合金、裝備製造”五大産業運作格局。在擴張過程中,對風險控制不力,甚至治理失效,使得一些收購最終成為中鋼集團連年虧損的“包袱”。
似乎換帥成為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2011年,因為債務等問題,國資委宣佈對黃天文免職。今年中秋節前後,中鋼集團又迎來了四年內的第三次換帥。儘管兩次換帥,中鋼的戰線不斷收縮,但實現扭虧並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在整個鋼鐵行業都不景氣的情況下,中鋼能否在經營仍困難、應收賬款激增的情況下重新取得銀行的信任,避免進一步資不抵債的危機,還是未知數。
很多鋼企的日子都不好過。截至8月31日,33家上市鋼企半年報已公佈完畢。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33家鋼企營業收入總額為6451.25億元,而去年同期為6702.49億元;在凈利潤方面,33家鋼企凈利潤總額為21.08億元,去年同期為37.31億元,這兩項降幅分別為3.75%和43.5%。10家虧損企業中國有鋼廠9家,虧損最嚴重的是重慶鋼鐵,虧損金額達到9.45億元。
政府應不應該救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對於中鋼債務危機下,出現“國務院涉入調解,並注資200億元”的説法,一位接近中鋼集團高層的人士告訴媒體:“完全莫須有,國務院沒有涉入,銀行也沒有減免債務,由中鋼自己解決目前的問題。”雖然中鋼沒有獲得政府照顧,可重慶鋼鐵確實從政府那裏獲得5.08億元補貼。在目前市場低迷的狀態下,重慶鋼鐵依然扭虧無力,企業也不可能指望政府無休止地救市。
鋼企的出路在於加快市場化改革,以市場為導向,合理配置資源。一些經營水準較差的鋼企,在虧損的狀態下,依然在加大生産,這就加大了經營風險,企業會陷入惡性迴圈之中,這需要在市場環境中優勝劣汰。在國家出臺新的環境保護法之後,對企業生産中的環保要求更高了,有利於淘汰那些過剩的和落後的産能。同時,一些優秀的企業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比如寶鋼,在行業低迷的情況下,仍然能保持較高的盈利水準。
鋼企也可以搞副業自救。在鋼市低迷的大環境下,發展非鋼産業已經是鋼企賺取利潤,彌補虧損的必要途徑。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已經十分急迫,鋼鐵企業發展非鋼産業,是對自身資源結構的優化重組,並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哺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