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記者李恒 張泉)把令人皺眉的“地溝油”轉化為航空燃料,全週期可較傳統化石燃料減少60%至80%的溫室氣體排放——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上展示的一項低碳解決方案,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地溝油”,常見於餐館、食堂等場所的廢棄油脂,一直是城市環境治理的難題。而今“地溝油”正從“含綠量”之變,帶來發展“含金量”。
“地溝油”何以成為飛機的動力能源?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多相催化轉化研究組組長陳松研究員介紹,“地溝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酯和游離脂肪酸,二者均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而航空燃油是由碳和氫兩種元素構成。
因此,將“地溝油”轉化為航空燃油,首先要脫除其中的氧元素,然後將大分子裂解成較小的分子,並將直鏈結構分子轉變成支鏈結構,以滿足航空燃油在高空、低溫環境中的使用要求。
“簡而言之,將‘地溝油’進行加氫脫氧、加氫裂解和加氫異構,再根據沸點對産物進行分離,就可最終得到航空燃油。”陳松説。
陳松介紹,“地溝油”制航空燃油技術相對成熟,國內外均有工業生産裝置,但生産成本偏高。青島能源所歷經多年科研攻關,于2020年成功開發了以“地溝油”為原料生産綠色生物柴油和航空燃油的技術,採用液態催化劑及組合加氫工藝,較好地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這一技術在全國範圍內以“技術授權使用”的方式,已許可多家企業。
從陸地賓士的公交車“戀上”生物柴油,到加注生物航空燃油的飛機“上天”……“地溝油”從“0”到“1”的創新之變,呈現出更廣闊的發展“含金量”。
“廢棄物”帶來哪些資源化之“變”?
作為一種常見的廢棄物,“地溝油”一旦轉化為航空燃油,可以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減少環境污染。
廢棄食用油脂“重生”,變綠色能源“香餑餑”——朗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的廣州市生物質資源再生中心,不久前迎來了一支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等組成的餐廚廢棄食用油脂處理“打卡探訪團”。
公司董事長陳建湘介紹,通過預處理、反應催化、減壓蒸餾等多道工序,借助生物酶高效催化等技術,可以將“地溝油”轉化為生物柴油。採用其他工藝深加工,還可以將廢棄油脂轉化生産出更高附加值的生物航空燃油。
據了解,相比傳統的航空燃油,雖然用“地溝油”製成的航空燃油目前生産成本仍然較高,但由於“地溝油”來源於生物體,整個生産過程可以較少額外釋放二氧化碳,與傳統化石能源相比,能大幅減少碳排放。
從“生物治廢”到“生物製造”,發展潛力巨大。專家介紹,從理論上講,全球一半以上的重要化學品都可以用生物製造的方法獲得。根據我國“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目標,到2025年我國生物經濟總量有望達到22萬億元。
安徽合肥力爭到2026年生物製造産業集群産值規模突破300億元;河北出臺17條措施支援生物製造産業發展;上海提出到2025年,組建5個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臺,實現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轉化項目……
未來産業,想像無限。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積極打造生物製造等新增長引擎,補短板鍛長板,“生物製造”新賽道必將活力噴涌。
(責任編輯:王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