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0月22日從中國海油獲悉,隨著“薩拉特貨運船”經過超過萬里的遠洋航運,順利抵達深圳鹽田港,意味著全球最遠液態氫海運示範項目成功完成,標誌著我國跨入全球氫能長距離跨洋運輸利用産業發展“先行先試”的新賽道。
氫能安全高效的運輸技術是決定氫能産業能否能夠長足發展的關鍵環節。現有運輸形式以氣氫、液氫、有機物儲運氫為主,其中,液氫以能量密度高、運輸效率高等優勢,成為解決未來大規模、長距離氫能運輸利用的首選形式。此次跨洋液態氫運輸示範工程,採用保冷的罐式集裝箱裝載。貨船于當地時間9月4日從歐洲鹿特丹港裝船,經由大西洋至好望角再到馬六甲海峽,最終抵達深圳鹽田港,完成首船噸級以上液態氫長距離跨洋運輸。
中國海油氣電集團技術研發中心設計總師肖立表示,項目團隊針對液氫長距離跨洋運輸産業鏈,系統性開展了全産業鏈技術攻關,突破了液氫罐箱海運工藝控制技術、全産業鏈定量化風險識別技術、港口液氫2.1類危化品“船邊直提”接卸等技術難題,打通了各個環節的安全技術瓶頸,確保了“首航”的順利開展。
液氫用於燃料電池可有效延長其壽命,同時能夠實現低溫貯存、多工況高精度供應,技術成熟度高,因此對於大載重、長距離氫能車輛是最具競爭力和潛力的燃料。目前,全球市場液氫使用規模在每天500噸以上,國內液氫産能最高達每天5噸,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太等領域,民用液氫規模具有很大的空間。
中國海油氣電集團技術研發中心氫能與天然氣利用研究所所長王秀林稱:“液氫供氫純度高,在技術路線各環節中,硫、氯等雜質含量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可滿足半導體、電真空材料、硅晶片、光導纖維等高端製造領域的特殊要求。”
據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預測,到2050年,超過30%的氫氣生産將用於國際貿易。我國作為最大的制氫國,年産氫量可達4000萬噸,長距離跨洋液氫運輸示範項目的成功實施,為推動我國構建創新鏈、産業鏈探索出新的實踐路徑。
我國氫能産業鏈加速發展
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的優質能源載體,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據預測,到2060年,我國氫能産業規模將達到4.6萬億元。
2019年3月,氫能首次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産業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部委先後出臺多個配套規劃和政策,推動氫能研發、製備、儲運和應用鏈條不斷完善。
中國氫能聯盟副秘書長丁奉表示,工業和資訊化部發佈的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中,涉氫企業累計上榜已超過90家,而且,數量逐年上升,業務類型也由原來的燃料電池向制儲運等方面全面發展。到2030年,要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産業技術創新體系和清潔能源制氫以及供應體系。
目前,我國各地市總計發佈氫能政策438項,97家中央企業已有45家佈局氫能,全産業鏈重點企業超過1000家。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建成並運營的加氫站數量達到了428座,共建成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58個,覆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據預測,2060年我國氫能消費規模將達到近8600萬噸,産業規模將達到4.6萬億元。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