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公司新聞 > 正文

字號:  

松下在華不斷關廠江河日下 “無心戀戰”家電業務

  • 發佈時間:2015-02-12 08:29:48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馬藝文

  松下全面退出在華電視生産,業內稱其彩電在華銷量可“忽略不計”,分析稱其已向高利潤的B2B轉型

  松下在中國區域內的電視生産和製造業務徹底結束。加上前幾年,松下已關閉在中國的電漿電視工廠,這意味著在激烈的彩電市場競爭衝擊下,松下電視已全面退出中國生産。

  35年前,受鄧小平邀請,松下成為首家進入中國內地的外資企業。此後,以松下為代表的日本電子企業在中國家電市場上風生水起。但最近幾年,隨著中、韓家電的崛起,松下大有江河日下之勢。

  松下失敗了嗎?對此,業內有觀點認為,松下等日企在激烈競爭下陷入低谷,不得不退出。專家則認為,選擇逐漸退出利潤微薄的B2C(企業對客戶)業務,強勢培植B2B(企業對企業)産業,這是東芝、日立、新力共同的選擇。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媛

  松下在華“輝煌不再”

  近日,松下中國正式宣佈,已于2015年1月底終結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事業。這個公司于1995年成立,其從1996年開始生産顯像管電視機至今已有19年之久。關閉它,意味著松下在中國區域內的電視生産和製造業務徹底結束。

  2013年,松下關閉在上海的電漿電視工廠。此前2009年和2013年,松下先後兩次轉讓了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股權。

  松下表示,工廠關閉後,中國市場將以“委託生産”的形式繼續銷售松下電視。但業內認為,核心生産線的逐漸退出表明,松下對其彩電業務甚至整個家電板塊都在失去信心。

  松下進入中國,緣起于松下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與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一次會談。1978年,鄧小平應邀訪問日本。資料顯示,10月28日這天,鄧小平一行冒著細雨乘車來到松下的大阪茨木電視機廠。在與松下會談時,鄧小平説:“今後我們要搞現代化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準備吸收外國的技術和資金。沒有電子工業,現代化無法實現,因此我希望你們的電子工業到我們那去。”松下幸之助不假思索地答道:“無論什麼,我們都將全力相助。”

  那次會談後,1979年6月松下幸之助訪華。其間,松下與中國政府簽訂《技術協作第一號》協議,向上海燈泡廠提供黑白顯像管成套設備。1987年,松下與北京市和電子部等下屬的4家企業合資成立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是當時投資(248億日元)規模最大的中日合資企業。

  松下之後,東芝、日立、新力等一批日本電子企業巨頭登陸中國,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家電産品在中國市場上如日中天。

  “無心戀戰”家電業務

  有業內資深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説,目前中國市場上,松下的彩電銷量已可以忽略不計,冰箱銷量50-60萬套,空調銷量100萬套左右,洗衣機的市場表現最好,銷量大概200多萬台,市佔率7%左右。“松下在家電業務上,已經無心戀戰”。目前松下在中國的銷售額為600億元人民幣(1兆日元),佔松下全球收入的13%。

  從備受國民追捧的外資洋牌,淪落到可“忽略不計”的尷尬局面,原因也很複雜。

  奧維雲網總裁文建平對新京報記者説,當年在家電轉型升級中,日本企業集體迷失方向。比如在2004年前後,松下東芝新力都選擇做電漿電視,但電漿産業鏈的封閉導致其更新速度慢,最終敗給了南韓、中國台灣主導的LED電視。

  松下方面稱,在超薄型電視競爭愈發激烈的過程中,本公司做出了難以繼續自行生産的經營判斷。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説,隨著中、韓家電企業的崛起,産業競爭愈加激烈,利潤也愈加稀薄,日本企業選擇把科技含量不高、勞動密集型産品的製造交給別人,把研發和品牌留在自己手中,也是對的。

  近年來,松下的彩電業務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14年3月的2013財年,松下電視已連虧六年。2012、2011兩年,松下的總凈虧損額超過150億美元。

  日企依舊保持技術優勢

  隨著松下關閉工廠、日立退出家電、新力賣樓填虧等消息出現,“唱衰”日本電子企業的聲音日漸發酵。但是,這些昔日的巨頭們真的敗了嗎?

  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雖然日本企業在終端消費電子上的優勢不再,但它們依然在核心零部件、上游化學材料方面保持強勢。比如夏普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鋰離子電池,新力的攝像頭,旭硝子的面板玻璃……這些不可或缺的零配件都隱藏在其他品牌産品內部,就連風靡全球的蘋果産品內部也不乏日本零部件。

  日企在有意識地收縮利潤微薄且競爭激烈的B2C製造,同時持續在B2B上發力,後者則是整個産業鏈上核心技術和利潤所在。

  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産業經濟學家白益民對新京報記者説,日本企業的發展,一直是精耕細作,它缺少資源,勞動力不佔優勢,就把優勢集中在高精尖領域。白益民説,過去我們曾以日本、德國製造業為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技術是整合性和改良性技術,需要時間的積累和試錯。但這些年,中國已經不具備這樣的産業氛圍,我們偏向於走美國模式,IT軟體産業先行,在核心製造業領域與日、德又拉開了差距。

  背景

  日企全面轉型B2B

  2012年,津賀一宏擔任松下總裁,大力裁減不景氣的業務,將業務重點從消費電子産品轉向家用電器、汽車電池、太陽能和照明設備等。

  津賀一宏在演講中透露,松下2018年將實現10兆日元的目標,其中成長期許最高的是住宅、汽車和面向行業的“B2B解決方案”業務。屆時,家電業務的佔比會稀釋到20%。

  反映到中國市場,今後,松下五大事業將助力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比如家電、住宅業務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汽車業務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商務方案業務解決老齡化、醫療、安全保障、人工成本上升等問題;住宅、商務方案業務解決能源緊張問題。元器件業務則支援上述業務的開展。

  據悉,松下已經向青島市提供了擁堵判斷軟體和車輛感知系統,解決擁堵問題。松下的安防系統,也已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機場應用。

  在津賀一宏看來,如今的中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但大氣污染、老齡化、人工成本上升、安全保障等社會問題也在增加。這些方面,松下都可以有所作為。

  為解決環境問題,松下已開始研究氫能源利用技術、安全飲用水生産技術、柴油機廢氣凈化技術,還要與特斯拉合建電動汽車電池廠。

  其他日本電子企業也在積蓄和打造更為尖端的核心競爭力。比如,較早就向B2B(商用)領域轉型的東芝、日立在核電和電梯産業各自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曾有東芝內部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説,現在最怕人們對東芝的印象還停留在當年做家電的時代。

  去年7月,新力宣佈將投資350億日元,提升積層型CMOS影像感測器産能,增強對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部件供給。10月,新力又推出用於車載攝像頭的影像感測器,拓展車載市場。

  松下入華大事記

  ●1978年

  鄧小平訪日,參觀松下工廠。

  ●1979年

  松下幸之助訪華,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1987年

  松下在華合資成立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公司。

  ●1995年

  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

  松下轉讓北京松下彩色顯像管有限公司部分股權。

  ●2013年

  松下關閉在上海的電漿電視工廠。

  ●2015年

  松下關閉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