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五大理念助跑現代農業

  • 發佈時間:2016-01-04 06:00:0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十三五”時期,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

  東北黑土地早已被冰雪覆蓋,黃淮海平原的小麥靜靜地等待著春天的到來,長江中下游冬閒田裏種上了馬鈴薯或者蔬菜。日曆牌翻到了2016年,農民們又走過了一個種植季,現代農業的腳步從來不曾停歇,一系列新理念、新舉措、新成效迎面而來。

  新理念

  大農業念好“山海經”

  只有把産業鏈、價值鏈等理念引入農業,延伸産業鏈、打造供應鏈、拓展價值鏈,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讓農民從産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

  農業是什麼,現代農業又為了誰?“為國人增糧、為農民增收、為百姓填綠”,一位老農業的回答讓人難忘。小農經濟的農業觀過於注重數量增加,以産量為農業的最大衡量指標,“一俊遮百醜”。而農業的功能不僅僅是生産,還有生活、生態功能,農業經濟不僅保證供給,還要保收入、保生態。“現代農業的強不單體現在産量上,更體現在競爭力上,這意味著農業發展觀要有更多突破。”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研究員朱立志説。

  更開闊的食物安全觀。説起馬鈴薯,北方人大多想起地三鮮,南方人會想到酸辣馬鈴薯絲。當人們聽到馬鈴薯要躋身主食的消息時,可能感到不解。其實,馬鈴薯對水資源要求少,對土質要求也不高,營養更均衡,是有利於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食物選擇。馬鈴薯主食化戰略的背後是大糧食、大食物觀念,不能片面強調糧食的數量,而忽視了食物安全的整體性和協調性。今後,農業發展空間將不僅限于在耕地上做文章,還將面向整個國土,引導農民念好“山海經”、打好“果蔬牌”。

  更高效的産業發展觀。從種蘋果、賣蘋果到加工蘋果醋、吸引遊客採摘蘋果。“六次産業”這個名詞讓更多的農民錢包鼓了起來。過去講農業只講從種到收,現在則是從田間到餐桌。拉長的産業鏈條細分出無限的環節和就業崗位,創造出很多新型農業業態。如果把農業僅作為第一産業,農業的生態社會效益在市場經濟中可能無法實現,而把農業升級為“六次産業”,農業的多重效益就可能通過市場機制得到實現。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只有把産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産業發展理念引入農業,延伸産業鏈、打造供應鏈、拓展價值鏈,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讓農民從産業鏈中獲得更多利益。

  更可持續的資源利用觀。讓我們的水土資源“喘口氣”,但留方寸田與子孫耕。面對耕地數量減少、品質下降、地下水超採、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2015年國家提出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事實上,對於那些復種指數高的耕地,一些地方已進行季節性的休耕。允許部分土地在某一耕作季不再種糧,鼓勵農民在休閒季節種豆科綠肥等作物以提高地力並給予一定補貼。

  新舉措

  大市場導航結構調整

  耕地數量減少、品質下降,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資源環境的“緊箍咒”越念越緊,農業已經到了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

  從黑龍江大農機合作社的機手到海南天然橡膠林中的割膠工,從天山腳下連片棉田的棉農到江蘇沿海地區的漁民,優化佈局、品種改良、品質提升,他們無不感受到時下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

  種植業結構到了不得不調的關口。2015年,遼寧受嚴重旱情和糧價調整影響,一些地方玉米收成和農民收入都不理想。相比之下,“糧改飼”試點縣農民因為種了全株青貯玉米、雜糧雜豆,每畝地反倒多收了幾百元。“鐮刀彎”地區因在我國地形版圖中呈現由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佈而得名。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説,今後重點要調減“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到2020年,調減5000萬畝,調減出的耕地將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發展青貯玉米、飼草、雜糧雜豆等作物。

  儘管黃浦江漂死豬事件已過去很久,人們對於畜産品安全關注度依然不減。我國南方水網地區河湖眾多,降水量大,水環境敏感,生豬養殖密度高,糞便産生量大,統籌生豬生産和環境保護的任務尤為艱巨。加之此前生豬規模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設施建設滯後,糞便綜合利用率僅為40%,比全國低10個百分點,成為生豬養殖污染的根本原因。農業部提出,要優化南方重點水網地區生豬養殖佈局。不少地方以控制總量、優化結構為發展方向,並重新劃定了禁、限養區。禁養區內嚴禁飼養畜禽,養殖場全部關停,嚴格控制養殖區域畜禽總量。

  “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受經濟利益驅動,在一些地方的特定水域、不同形式的“絕戶網”依然在被使用;使用違禁漁具非法從事捕撈的現象還比較普遍。為保障漁業資源永續利用,漁業部門要求各地合理減少湖泊、水庫和近海網箱養殖密度,鼓勵發展大水面養殖和離岸養殖,逐步壓減近海和內陸捕撈産能。“十二五”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增殖放流投入力度,全國累計投入資金近40億元,放流各類苗種1200多億尾,增殖放流活動由區域性、小規模發展到全國性、大規模的資源養護行動。

  新面貌

  大科技描繪智慧農業

  2015年,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打開新局面,三大主糧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比2013年提高2.2個和1.6個百分點,糧改飼、糧豆輪作試點全面啟動

  思路一變天地寬,方法一改成效顯。現代農業是一個永不衰退的行業,可以做成“百年老店”。2015年以來,在全國投資增速回落,二三産業投資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第一産業投資動力強勁。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全社會農業投資增長38.7%。最新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有望超過56%,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6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有望超過52%。

  生産方式新。“以前的有機肥沒人要,現在搶著買。”安徽種糧大戶們的感受是,有機肥替代了部分化肥,糧食生長套餐營養更均衡。該省重點推進玉米、蔬菜、水果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推廣種肥同播、水肥一體、適期施肥等新技術,推進秸稈還田、施用商品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替代措施。農業部數據顯示,全國三大主糧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比2013年提高2.2個和1.6個百分點,畜禽養殖規模化率提高到39.6%。

  産業模式新。人吃植物果實,動物吃根莖葉,人畜糞便還田作為農作物肥料,這是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鏈法則。農牧結合、種養迴圈,最大化利用種植業副産品和廢棄物,是迴圈農業的應有之意。2015年,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在三北地區、乾旱半乾旱地區和農牧交錯區,選擇了30個縣開展草食畜牧業試點示範。試點縣打通種養業協調發展通道,促進變廢為寶、迴圈利用,既解決畜禽“進口”的飼料問題,又解決“出口”的糞尿問題。一位養殖專家説,農作物秸稈等粗飼料對牛羊是每天必需,一般為自身體重的2.5%,一頭肉牛兩年出欄需要消費5噸秸稈,一隻羊當年出欄需要消費500公斤秸稈,因此,草食畜牧業前景廣闊。

  行銷方式新。“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如今,走品牌化道路,已成為糧食行業的共識。糧食主産區黑龍江省正在改變有品質、有數量卻沒有品牌的狀況。黑龍江五常打造五常大米的區域公用品牌,當地東方集團在傳統行銷方式之外,還建立起了包括B2C平臺、微信分銷平臺、第三方平臺等在內的全渠道電子商務體系。消費者通過電商平台下單,綠色有機的五常大米將從原産地直接送達消費者的手中。通過推進品牌培育和整合,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