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農業 > 正文

字號:  

糧食"三量齊增"怪象從何而來:價格倒挂 競爭力低

  • 發佈時間:2015-08-14 07:29:3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吳起龍

  近兩年,我國糧食領域出現了一種怪現象:糧食年産量穩定維持在6億噸以上並逐年增加,但進口量增速迅猛,同時糧食庫存量也不斷增長,尤其玉米等品種積壓嚴重。這種糧食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是以往少見的新情況。那麼,發生“三量齊增”的原因在哪?又該如何破解這種局面?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日前召開的“2015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糧食正呈現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怪現象並日趨嚴峻,若任由其發展,對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都將産生不利影響。

  怪現象:邊進口 邊積壓

  為什麼説“三量齊增”是個怪現象?一定時期內國家糧食狀況主要取決於糧食生産能力、庫存水準和進口能力。通常來説,在需求基本一定的情況下,一國糧食産量既然不斷增長,進口量就不該保持高位;如果進口量不斷增長,那麼庫存就不可能出現積壓,畢竟高庫存下無需增加進口。

  事實恰恰並不尋常。近兩年,我國糧食年産量穩定維持在6億噸以上並逐年增加,但進口量增速迅猛,去年全年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同時糧食庫存量不斷增長,尤其玉米等品種積壓嚴重,庫存壓力凸顯,倉容緊張,進口量卻在持續增加,出現了“邊進口、邊積壓”的新問題。

  陳錫文認為,生産和消費的結構不對稱,即農産品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是進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去年進口糧食突破1億噸,但其中七成以上是大豆,全年進口大豆7140萬噸,同比增長12.7%。而國産大豆産量只有1200多萬噸,表明我國大豆生産滿足不了國內需求。

  “三量齊增”現象是近年來出現的新情況。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其必然性,有些國內短缺品種確需進口,除大豆外,進口部分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飼料用玉米滿足了國內多樣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餘缺調劑性質。主要原因還是國際農産品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我國農業競爭力不強。

  陳錫文説,大宗農産品的國內外價格差,顯示出我國大宗農産品競爭力明顯減弱。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泰國進口大米完稅價是每斤1.37元,國內晚秈米批發價格比其高51.8%。國産優質小麥批發價是每斤1.55元,比國際市場高56.6%;國産玉米價格每斤1.24元,比進口玉米價格高65.3%。在如此價差之下,糧食加工、貿易企業進口糧食有利可圖,自然動力高漲。

  伴隨“邊進口、邊積壓”的是“洋貨入市、國貨入庫”問題,這在玉米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美國出口玉米價格在2012年11月曾達到每噸324美元,而到了2014年9月則下降到164美元,下降近50%。而我國玉米價格在托市政策作用下相對穩定。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內農民收穫的玉米被以高於市場價的臨儲價收到國有糧庫,國家為此支付了巨大的價格差和倉儲成本,而進口的低價玉米成為原料進入流通加工領域。

  庫存高企與2004年起我國實施的糧食托市收購政策直接相關,也與我國長期以來較高的糧食儲備率相關。國際上把17%至18%的儲備率作為糧食庫存消費比的安全警戒線,對照此,目前我國已屬超額儲備。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馬曉河認為,不是儲備的糧食越多越好,要將儲備量降低到合理區間,鋻於我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遲緩,國大人多,糧食安全儲備率可以高些,但最好不要超過當年社會消費量的30%。

  新問題:價格倒挂 競爭力低

  那麼,為什麼我國農産品價格高於國外同類産品?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認為,國內農産品之所以沒有競爭力,重要原因是勞動力價格高。國際市場農産品價格能升能降,是因為其機械化程度較高,勞動力成本佔比較小。他舉例説,“廣西甘蔗的收割成本已經佔到糖料價格的三分之一,新疆棉花僅採摘成本就佔棉花價格的約40%。以上都是該農産品的優勢産區,都存在人工費用太高的問題”。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力實際工資近年來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增長。

  “2005年以前,中國農業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因為除了勞動力成本低之外,耕地租賃成本也比較低。”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説,從2008至2013年,東北和華北的耕地租金分別提高了51%和70%。物化成本變化是全球性的,但勞動力和土地成本變化則是國家內的,會顯著影響一國農産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農業勞動生産率低是價格倒挂的又一原因。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單産接近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準,農業勞動生産率則遠低於世界先進水準,顯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我國水稻和小麥單産達到發達國家水準、玉米單産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但我國農業勞動生産率僅為世界平均值的47%。近年來,恰恰是在棉花等勞動生産率低的品種上,我國進口量大增。

  多年來,儘管國家採取了很多措施,但農業一直未走出成本上漲、效益下降的困境。目前,我國農産品進口平均關稅水準只有15.2%,是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屬農業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隨著我國與紐西蘭、澳大利亞等自貿區的建設推進,農業開放程度還會提高。今後,我國不僅面臨來自農業資源豐富、農業現代化水準高的發達國家的競爭,也面臨來自勞動力優勢明顯的發展中國家的競爭。

  我國對進口糧食實行配額管理,小麥為963.6萬噸、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配額內進口關稅只有1%,配額外則為65%。目前穀物進口仍在關稅配額之內,但我國對於徵收配額外關稅後的進口是完全放開的。如果突破關稅配額、在徵收65%的高關稅後,國內外農産品價格依然倒挂,那麼就會帶來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農業産業凋零等後果。據專家測算,按目前生産成本和價格趨勢,再過5至7年,三大穀物以配額外關稅稅率進口將成為現實。

  尋對策:擴規模 提素質

  “如果沒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援,農業的資源要素就會流失。”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表示,“我們過去支援保護農業的目標是為了增産,現在要把轉方式作為目標,相應的支援政策要圍繞怎樣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更注重品質和效益。”農業是我國的戰略性産業,不管財力多緊張,都要確保農業投入有增不減;要完善農業的支援方式,提高其精準性、指向性、引導性,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産業政策來支援我國農業應對國際競爭。

  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綜合運用配額管理、貿易救濟、進口産品用途管制、檢驗檢疫、“綠箱”補貼等手段,防止價格倒挂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守住農民收入、口糧生産能力、重要農産品供給三條底線。而從長遠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是潛在生産能力的提升。這就要在繼續堅持以往強調的“堅守耕地紅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科技創新”等基礎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糧食産業化。今後利益調節重點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糧食主産區傾斜。

  當前,我國要培育新型主體,健全服務體系,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業上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經營規模小而散有關,這就要求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用現代工業理念發展農業。全國還有2.4億多小農戶,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發展基礎各有不同,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必須因地制宜。專家建議,要積極引導土地流轉,引導和支援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發展壯大;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擴大服務規模來彌補土地經營規模的不足。

  産糧大縣多數是財政小縣,國家應加大扶持力度。目前,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完善産糧大縣利益補償機制,目標是使糧食主産區種糧不吃虧,讓重農抓糧的地方有動力。今後要加大對糧食主産省、主産縣的財政獎補力度,減輕主産區的財政負擔,補償主産區調出的商品糧,強化主産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主産區與主銷區的利益聯結機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