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消費場景和銷售方式如何變化,誠實守信、童叟無欺都是獲得市場認可、生意長久不衰的法寶,回歸真誠、真實,直播帶貨才有可能收穫信任和口碑,也才有可能贏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據近日澎湃新聞報道,有網友發佈第三視角視頻顯示,一些畫面中看起來是在工廠流水線旁的直播,實際是用特殊道具搭建起來的假場景。有業內人士表示,這種手段目前在行業內比較普遍,還有不少直播帶貨會採取虛擬綠幕場景,將生産過程和效果拍成視頻當作售賣背景。記者調查發現,多個平臺均有商家售賣類似的流水線道具,賣家稱可以根據需要帶貨的商品設計對應方案,將商品粘貼在傳送帶上或是將商品堆成山,配合傳送帶進行直播。有專家表示,若賣家聲稱在源頭工廠直播,卻使用搭建或虛擬的場景,或涉嫌虛假宣傳,甚至構成欺詐。
相比普通的直播帶貨,流水線直播更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商家以此向消費者證明“無中間商賺差價”“産品品質過硬”等。但現實中,工廠的流水線往往有嘈雜的機器聲,並不適合直播,有些則是無菌車間,根本不允許直播。儘管在合理性上有時難以自洽,且直播中可能存在相同畫面重復出現、主播輪廓有綠邊等破綻,但多數消費者還是會被這種氛圍感迷惑,心甘情願地買單。
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一種新銷售模式,近年來,直播帶貨越來越普遍,受到諸多消費者歡迎,但其中的一些亂象也不容忽視。比如,商品貨不對板、主播虛假人設、編造賣慘故事行銷等,如今又被曝光工廠流水線造假,還有網友吐槽一些賬號使用錄播視頻冒充直播、主播實際並不在現場,等等。這些造假行為不僅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也會影響整個行業的風氣和口碑。
無論消費場景和銷售方式如何變化,誠實守信、童叟無欺都是獲得市場認可、生意長久不衰的法寶,回歸真誠、真實,直播帶貨才有可能收穫信任和口碑,也才有可能贏得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直播帶貨假影重重,一方面呼喚更加精準的監管——諸如虛假流水線、虛假宣傳話術等造假行為往往隱蔽性較強,需要有關監管部門升級大數據、圖像監測等技術手段,也需要平臺加強人工抽檢、細化完善平臺規則,如嚴格要求直播間在醒目位置標注“虛擬場景”或“非實時畫面”等,竭盡全力守住真實底線;另一方面呼喚更給力的行業整體約束與規範——今年7月1日起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特別強調了直播帶貨的透明度要求,明確規定主播必須清晰地向消費者説明“誰在帶貨”以及“帶誰的貨”;2022年發佈的《網路主播行為規範》則明確提出,行業協會應建立健全網路主播信用評價體系,探索建立平臺與主播約束關係機制;前不久,網路主播的職業身份在國家職業分類中首次得以確立……這些治理層面的規範要求應該得到更好的落實。
必須承認,直播帶貨已然成為當前國人的重要消費渠道,也是支撐平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少消費者都已習慣選擇商品時進入能夠現場展示和即時溝通的直播間。據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聯合多家單位發佈的《直播電商行業高品質發展報告(2023-2024年度)》藍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直播電商用戶規模已達5.97億人,佔網民整體的54.7%。可以説,直播帶貨有不少“先天優勢”,它以場景式、氛圍化的內容表達、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刺激著客戶需求,帶火了不少産品,激活了不少傳統産業的潛力,促進了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接下來,如何認清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充分把握髮展契機,是直播電商行業亟待思索和解決的課題。
眼下,“雙十一”網路購物狂歡季正在進行中,不少直播間人氣爆棚。電商帶貨少些忽悠和套路,才能換取口碑和聲譽,以及可觀的用戶黏性和交易數據,這是市場主體獲客的底層邏輯,也是多少年來再樸素不過的道理。期待在多方努力下,電商帶貨市場能儘快告別套路“人設”、祛除“片場”魅影,真正實現買賣雙贏、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