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産經 > 正文

字號:  

勞動力成本走高 中國還是不是“世界工廠”?

  • 發佈時間:2015-02-09 08:37:57  來源:新華網  作者:嚴言  責任編輯:朱苑楨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有偶然也有必然。政治上,中國政府給製造業提供了持續有力的政策支援。資源方面,中國有足夠的自然資源供給,勞動力廉價且工作熱情高;海岸線綿長,方便形成産業集群。隨著生産要素成本的走高,以及工業4.0的興盛,中國製造業一枝獨秀的時代已然過去,但也不會有另一個市場能夠完全取而代之,東南亞、非洲、南美等地區的製造業雖然會分一杯羹,但誰也不能“壟斷”全球製造業

  “中國與世界工廠説再見”是個老話題,最近因為國外媒體的一篇文章,以及國內幾組經濟數據的出臺,讓舊話題重新有了熱度。

  外媒的報道認為,經常賬戶盈餘逐步降低、外匯儲備減少、從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國向對外投資國轉變、低成本資金充足、中國出國旅遊人數增長迅速且規模巨大等五大特徵表明,中國正處於從封閉式國有經濟模式向開放式市場經濟模式長期轉型過程中,中國正在與“世界工廠”説再見。

  而商務部最新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約為1400億美元,超過中國利用外資總規模約200億美元,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經躋身全球資本凈輸出國行列,樂觀者認為中國正從“世界工廠”向“世界投資人”轉變。

  關於這個問題,有這樣幾個思考維度:中國需不需要“世界工廠”稱號;如果不是“世界工廠”,中國的下一站是什麼;下一個“世界工廠”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區域。其實,全球化時代,生産要素的流動、産業鏈的遷移、“世界工廠”名頭的變遷,非一時之興,非一朝之行,從就業人口的基數和結構看,中國還需要“世界工廠”,從資本存量以及産業升級需求看,中國需要成為“世界投資人”。為什麼我們一定要非此即彼呢?

  勞動力成本走高

  所謂世界工廠,簡言之,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産製造基地。

  英國是歷史上最早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國家,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葉,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二戰以後,日德逐漸崛起,雖然在一些領域可以和美國比肩,甚至超越美國成為某些領域的世界製造中心,斗轉星移,近十多年來,“MADE IN CHINA”遍及世界,“世界工廠”的桂冠被送給了中國。那麼,中國的低成本紅利發展模式還有多大的潛力?

  自2003年以來,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勞動力市場已由“無限供給”轉為“有限剩餘”,2007年以後,中國勞動力市場出現結構性短缺,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廉價勞動力時代一去不返。

  人力資源紅利下降的最直接體現是,跨國企業將産業鏈延伸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國內外專家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産業升級,勞動密集型與能源密集型産業獲得政府的優惠下降,這些産業轉向了交通與勞動力成本更為廉價的國家和地區。美國Alix Partners顧問公司對中國、印度、巴西及墨西哥的製造業成本進行了調查對比,發現中國在“世界工廠“的競爭力上已遠不及墨西哥。墨西哥有富足的勞動力,平均工資較低,更接近發達國家市場,運輸成本低廉,大量的歐美企業將目光瞄準了這片投資樂土。除此之外,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在吸引外資上,也表現強勁。

  出口導向優勢變弱

  不僅是外資企業將生産線從中國市場向外轉移,而且中國本土企業走出去的意願和能力也在進一步增強。

  進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數據顯示,多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60%以上一直靠出口來拉動,而出口“大戶”是製造業,財政收入的一半來自製造業,外匯儲備于去年年中已達4萬億美元左右。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稱,近年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出口每年為GDP增長貢獻兩個百分點。

  由於長期以來出口遠超進口,中國同時維持著龐大的經常賬盈餘,長期招致“人民幣被低估、中國人搶走美國人的飯碗”等無端的尖銳批評。當前,中國政府正為外匯儲備資金尋找更切實的用途,如幫助國內企業“走出去”,拓展海外業務或開展海外並購等,而不僅僅是用來購買美國國債。與此同時,中國央行停止干預外匯市場以及近來出現的資本外流現象,或許都意味著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最高峰時期已成為過去。

  本土企業也在加大海外投資力度,中國從“世界工廠”到“世界投資人”的華麗轉身已是大勢所趨。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規模勢將超過利用外資規模。

  德意志銀行全球策略師Sanjeev Sanyal在1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經濟從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轉型可能將導致低息資金充斥全球。報告指出,當前中國國內投資額已佔到全球投資總額的26%,而1995年時這一比例僅為4%。由於産能過剩及人口老齡化將造成國內投資下降,中國的大量剩餘資本勢必將涌向國外。報告認為,考慮到中國經濟體量龐大,其資本外流規模也會相當之大,即使全球主要央行都收緊貨幣政策,中國的外流資本規模也足以推低全球長期資金成本。

   創新創業環境成熟

  從全球生産要素流動規律看,未來,中國或將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但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在全球化産業鏈中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産業生態實現了質的飛躍。

  前不久,馬利蘭大學商學院丁曼創業中心常務董事伊蘭娜·法恩在《華盛頓郵報》網站刊發題為《經營處方:去東方吧,創業者們》的文章稱,中國正在迅速改變,已不再只有血汗工廠的廉價勞動力,不再只是一個只會複製的“世界工廠”,技術和創新正在逐漸引導這個國家走向新的高峰。越來越多的外國創業者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中國經濟仍在發展,增長的空間是無限的,機遇也是無限的。

  法恩認為,對創業者來説,中國是個很合適的地方,“認為中國只會抄襲外國的創新技術的看法已經過時。譬如在中關村科技園,我們看到了3D印刷、電子、綠色能源和醫療保健方面的技術創新,但也清楚發現中國需要人才來把這些先進技術帶入市場”。

  不可否認,中國不再只是一個只會複製的“世界工廠”,技術和創新正在逐漸引導這個國家走向新的高峰。越來越多的外國創業者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