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肇慶,湖南湘潭、衡陽,河北張家口……取消公攤的道路上,一些地方已經走在前面。
它們有的鼓勵開發商優化和公開住房公攤面積計算方式,有的推動樓市銷售用套內面積進行宣傳,有的直接明確,自2025年1月1日起商品房銷售實行套內建築面積計價。
越來越多城市的動作,讓不少專家預測:取消公攤將是2025年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
現行商品房銷售中普遍附加了公攤概念,比例在15%—25%不等,有些超高層樓盤的公攤比例甚至高達40%—50%。公攤是什麼?公攤為了什麼?圍繞公攤面積的爭議長久存在。
邏輯上似乎很好懂,由於建築設計和功能需求,甚至包含大眾對品質生活的追求,樓梯、電梯間、走廊、門衛室等公攤區域必然存在。
所以,取消公攤,更準確的説法應該是“取消公攤計價”,它和套內面積計價,利益相關但卻屬兩個維度,畢竟公攤公共區域就在那裏,享受服務要為之付費。
之所以民眾如此厭惡公攤面積和呼喚套內計價,歸根到底是住房面積的賬沒算清,不管是房屋買賣還是物業管理,佔據強勢市場地位的開發商、物業公司,習慣於將公攤與套內面積攪成一團,謀取超綱利益。
公攤原則、得房率、物業標準……沒有專業機構的幫助,普通業主不可能拎得清。不透明的公攤,從拿下房本那一刻,就一直隱藏在建築面積背後,可能影響業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至於有北方業主開玩笑,每年冬天的集中供暖費,也幫樓梯間、走廊繳著呢,即便許多小區公攤區域並未安裝供暖系統。
取消公攤,是解決陳年糊塗賬的開始。
有人擔心,取消公攤會否轉向單價上漲,實際購房成本未必下降?價格的市場調節機制是動態平衡,推進取消公攤,讓公攤從不透明變得透明,讓樣板間、合同與交付得房前後一致,讓房屋買賣遠離偷梁換柱,實現購房者所購即所得,無疑意義重大。
放眼長遠,取消公攤是購房者利好的政策大趨勢,卻也是新市場博弈的開始,厘清面積的賬,先過開發商這道坎,套內價格高低是一碼事,剝離後的公攤(公共)區域是另一碼事。公攤區域是否單獨計價、如何計價以及這些區域的交付品質,業主更需擦亮眼睛盯緊。
要知道,公攤計價“交付減配”時有發生,無公攤,扯皮只怕更多。而過關開發商後,與物業的鬥智鬥勇更長久更複雜,物業費單純按套內面積漲價?未必一勞永逸。
新方法會有新問題,公攤計價影響了一個時代,取消公攤對房地産固有模式産生衝擊,均衡各方利益,需要新的配套政策和細則支援。
2025年未必一蹴而就,但取消公攤的規模化推行,應該不會太遠。
(責任編輯: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