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政策市場 > 正文

字號:  

“提網速降網費”正在進行 專家稱非一時之功

  • 發佈時間:2015-06-24 08:13:12  來源:新京報  作者:溫薷  責任編輯:王斌

  

  今年以來,被媒體稱作“超級網友”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三度督促提網速、降網費,深得網友“點讚”。

  總理“喊話”推動,5月中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公佈了“提速降費”方案,資費最高降幅達35%以上。但一個多月過去,網民對運營商的降費方案依然“不滿”。

  專家表示,提網速、降網費絕不是運營商一紙方案就可以解決的,而是涉及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相關政策法規的落實,以及成本消化機制的確立等多層面問題。

  分析稱,這一對網民“讓利”之舉的背後,蘊含著重塑成熟電信市場、加快網際網路發展,從而促進創業創新,助推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次考慮。

  總理三次督促,網民期待“一步到位”

  國辦發意見,網速提40%,流量不清零,運營商稱是最大幅度的資費調整

  自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便開始就網速問題表態。今年政府報告中,“網際網路”三字被提到8次,成歷年之最。

  隨後,李克強連續三次督促“提網速、降網費”。國辦發出《關於加快高速寬頻網路建設 推進網路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隨即,“網速提40%,流量不清零”等具體目標公佈。

  對總理的“大禮包”,網民紛紛“點讚”,表示總理“懂我”。

  截至去年12月,中國已擁有近7億網民。據騰訊大燕網和新浪網對10萬多名網友的調查,近7成網友每月上網費為50元至200元,其中,三成多網友每月網費在100元至200元之間。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提供的數據表明,與2011年相比,2014年移動流量資費實際下降60%,寬頻資費水準也下降30%,但與大多數國家相比,國內偏高的網費,與網友期待仍存不小差距。

  總理幾次督促後,工信部回應稱將推動企業加大網路投資、降低手機流量資費,並立即佈置相關企業研究落實。

  5月16日,工信部公佈網費同比降三成的年度目標。同日,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拿出各自的提速降費方案,稱資費最高降幅35%以上。

  按照方案清單,移動流量和有線寬頻資費平均計劃下降30%左右,網速全面提升,主要城市城區提至100兆,基本與工信部公佈的提速降費目標相匹配。

  有運營商稱,這是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資費調整。

  目前,三大運營商發佈提速降費方案已有月余。新京報記者登錄中國聯通網上營業廳看到,北京地區20M、50M、100M資費標準均已按照方案修改,分別降至1480元/年、1780元/年、1980元/年。

  但有門戶網站調查顯示,6.5萬名受訪網友中,78.7%的人認為“三家運營商都沒誠意”。方案中“夜間流量”等內容,成為網友最大槽點。

  網民提出,運營商只是以限時流量、促銷套餐等手段來拉低單價,而一些“雞肋式”套餐甚至會讓有的消費者通訊費用不降反升。這種降費方案無異於“假摔”。

  部分措施也尚未落地。據媒體報道,其中包括中國電信對國際漫遊費的降低,中國移動套餐外資費降價等。另外,比起固網寬頻調價,4G移動數據流量資費調整大多還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

  此外被關注的問題中,還包括像聯通寬頻,4M和10M價格完全相同。工信部有關統計顯示,我國8Mbps及以下接入速率的寬頻用戶佔比超過50%。這也被解讀為,相當多的用戶花了10M寬頻的錢,用的卻是4M寬頻。

  與期待有差距:提速降費究竟難在何處?

  “斷崖式”降費令企業面臨虧損風險,寬頻網路設施改造還沒打通“最後一公里”

  網民希望“一步到位”,而在一些專家看來,提速降費真正落實,遠非運營商一紙方案即可“塵埃落定”。

  對網速而言,硬體是最直接的問題。較之銅線寬頻,光纖寬頻的接入速度更為暢通。而對於寬頻網路這一基礎設施改造,從運營商到用戶還沒有打通“最後一公里”。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告訴新京報記者,運營商要完成小區光纖入戶改造,會面臨不少施工難題。比如一些寬頻運營商在進小區安裝光纖時,多會遭遇物業要價離譜的“進場費”。

  2013年,工信部和住建部關於住宅區光纖到戶的相關國標中,曾提出保障用戶自由選擇運營商的權利,但實施過程中問題仍然顯現。

  鄔賀銓表示,寬頻提速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涉及基站的佈局等。宏觀而言,頻寬的擴大需要國內幹線光纜重新鋪設擴容,也是較大工程量。

  光纖入戶後,也非運營商專網專用。國家發改委體制改革研究所研究員史煒介紹,很多社區通過小區寬頻,相當於將頻寬“蛋糕”切成超量的份額,耗減了原本的頻寬。

  消費者自身行為也有副作用。史煒舉例説,國外寬頻進入一個家庭後,通常只連接一台電腦。而我國多數家庭,一根寬頻同時接三四台電腦、四五部手機是常事,從而産生家庭內部物理損耗。

  對於“降費”,也非企業簡單讓利即可解決。

  比如電信運營商的“身份”問題。史煒表示,運營商是國有企業,同時也是上市公司。運營商時刻面臨國資委的業績考評。

  固化的考評體制下,運營商缺乏“試錯”機制。

  “在國外,運營商可自行調整資費。但國內的運營商卻不敢。調整資費必然會導致利潤下降,這在考評中會受到追究。”史煒介紹。

  事實上,目前國內電信運營商利潤率已偏低於國外。據史煒介紹,移動稅後利潤率稍高,聯通、電信尚不足5%,這一數字僅相當於傳統製造業的平均利潤率。

  他還表示,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對於運營商都會採取政府採購服務的模式。而在中國,降費的成本存在著“誰來化解”的問題。

  史煒認為,提速降費很難“一蹴而就”,應在技術不斷進步,用戶規模不斷擴大,成本消化機制的建立等基礎上,逐步降費。“斷崖式”降費會令企業面臨虧損風險。

  專家解內情,提速降費旨在釋放“大招”

  除惠及民生,還旨在重塑成熟電信市場,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鋪設平臺

  長期以來,“電信壟斷”也被認為是運營商缺乏降費動力的緣由。

  鄔賀銓認為,三家運營商面臨同樣的核算體系,價格競爭會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過,其間競爭的激烈程度不比國外低。

  “競爭不是濫降價。舉個例子,我們需要兩個自來水公司,兩個電力公司嗎?引進100個電信運營商,價格問題就解決了嗎?市場的開放是一回事,但問題沒那麼簡單。”

  史煒認為,壟斷是一種市場份額被絕對控制後對價格的影響表現。三家運營商的價格壟斷現象客觀存在,其中“混搭”了市場與行政的壟斷。市場壟斷的解決之道在於加強監管;行政壟斷中包含了國家利益,國家戰略,普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應對國際化挑戰等,雖包含行政干預,但不代表落後。

  專家普遍認為,此次高層提出網際網路提速降費的意圖,除了惠及民生,還蘊含多方面深層次考慮。

  《意見》除了提到要“推動降網費”,還提到“提高電信企業運營效率、有序開放電信市場、加強電信市場監管、提升公共服務水準”。

  專家認為,提速降費這枚“石子”,將激起一連串“漣漪”。“提網速、降網費”將是重塑一個更加成熟電信市場的開端。市場競爭更激烈、市場發育更完整時,自會形成更真實、有競爭力的電信資費。

  此外,提速降費“大招”中,還包含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鋪設平臺的佈局。

  “國家鼓勵提速降費,其考慮是長遠的。”鄔賀銓分析,我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國家應時推出了“網際網路+”戰略。而基於網際網路的創業創新,從投資、技術、場地等方面而言,無疑能降低創業創新的成本門檻,令普通公眾,甚至偏遠地區的網民,都能參與其中。

  “因此,提速降費並不是單純對網民讓利,它事關網際網路建設發展,進而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包含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次考慮。”鄔賀銓説。

  時間回到“提速降費”話題的起點。4月14日,李克強主持召開一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當時一季度經濟數據剛剛公佈,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打造經濟新引擎和新業態,任務艱巨。

  專家分析,從高層的多次表態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網際網路+”,將是一針強心劑。而“提網速、降網費”,是不得不為。

  根據相關政策規劃,從6月下旬到年底,三大運營商還將推出一系列寬頻、移動網路優惠方案,並繼續推進寬頻提速。

  受訪專家表示樂觀:“提網速、降網費”不是一時之計,網民也不用太著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