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市場亂象頻頻 國産貨挂“洋牌”涉虛假宣傳
- 發佈時間:2015-04-13 14: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時習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一直以來,面膜是愛美人士們的最愛。我們在逛街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些面膜産品,上面寫著含有燕窩、蝸牛原液這樣的字眼,小小面膜內真的含有珍貴成分嗎?記者調查發現,國産面膜挂洋牌子、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等現象,在面膜市場屢見不鮮。記者調查發現,虛假宣傳等不法現象使面膜市場亂象頻頻。
鄭州的劉女士最近通過微信朋友圈,購買了一款網路知名面膜。剛用了一次,皮膚紅腫、蛻皮等現象。説明書注意事項中寫著:面膜用後有粘膩,部分人有泛紅、輕微蛻皮等屬正常現象,是葛根成分在促進血液迴圈、增強新陳代謝。河南省中醫院中藥師黃小敏認為,葛根作為一種常用中藥,是比較安全的。皮膚出現紅腫、蛻皮,不排除是面膜中的化學成分造成的。對於宣稱含有一些天然、昂貴成分,貼在臉上可以迅速讓皮膚變得水嫩光澤的説法,鄭州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黃玉成認為,根本是無稽之談。
黃玉成:人的皮膚細胞和細胞之間有很緊密的聯結,分子的東西它都進不到細胞裏邊去,即使進去以後,不一定起到一個美白的功效。
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商家正是利用消費者熱衷進口品牌的心理,賣假貨盈利;國産品牌挂上洋牌子漸漸成為一些面膜廠家的慣用伎倆,僅僅沒有宣稱的美白養護效果還算是好的,若是引起了皮膚的炎症反應,消費者的損失可就大了。
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面膜産品的價位如何?對此類商品的市場管理、鑒定和宣傳有怎樣的標準和規定?如果遇到消費投訴又會如何解決?賠償和判定?
台灣的面膜市場各種品牌雲集,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中央臺駐台灣記者蘇伯皓觀察,市面上銷售的面膜價格差異很大,不同價位産品間的差別主要是體現在面膜的材質和功能上。
蘇伯皓:因為面膜材質的差別和添加物的差別,造成它的成本拉的非常開,有的用不織布、有的用生物纖維來製作那層膜。還有個原因就是它的功能不一樣,比如有的是保濕,有的是有美白淡斑各種各樣的效果,普遍就會添加一定的藥物含量,太便宜的面膜,我們都應該要打一個問號。
蘇伯皓介紹,在台灣出現的關於面膜的糾紛往往是因為標識不清引起的,從以往案例來看,大部分因産品缺陷造成皮膚問題的投訴,消費者都獲得了應有的賠償。
蘇伯皓:很多面膜可能都會標識是100%純天然,或者完全是由什麼什麼樣的東西所提取出來的,但是曾經就有過這樣的案例,經過查驗以後發現裏面有內固醇和抗生素,經過相關的台北地方法院的判決,判消費者勝訴拿到賠償。還有的案例可能更極端,就是有的女性朋友只是去參加某一個化裝品牌的試用,導致她皮膚過敏,這樣的案例在台灣也曾經出現過,而且也訴訟成功得到賠償。
全球華語廣播網南韓觀察員南黎明介紹,南韓人主要購買面膜的場所一般就是化粧品專賣店。在南韓,這種專賣店非常多,這裡的面膜産品都是通過了相關機構品質審核的,可以放心購買。
南黎明:在南韓化粧品的管理和醫藥的管理是一樣的,都有一定的國家標準,需要通過這個標準才能夠在市面上去銷售。近年來在南韓化粧品行業的競爭非常的激烈,所以每個品牌的面膜裏面的提取物,必須要不同於其他的品牌,這樣你才能免除跟那一個品牌的競爭,和法律上的抄襲,另外才可能凸現特性和優越性,吸引消費者。
曾在日本留學的王蕙林介紹,日本護膚品的生産輸入、管理、廣告宣傳和監督,都依據一部名叫“藥事法”的法律。根據這部法律的規定,日本的護膚品被分為醫藥品、醫藥部外品和化粧品三種。“醫藥部外品”指的就是介於化粧品和藥品之間的商品。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日本,很多面膜和護膚品都是在“藥粧店”出售的原因。除了事前審核,藥粧品還會有售後的使用追蹤。
王蕙林:醫藥部外品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種制度,簡單説來就是某公司開發了一款護膚品以後,向厚生勞動省提交申請,審查合格後就是我們常説的藥用化粧品,並且在宣傳時冠以美白、去斑等比較具體的效果,而一般的化粧品則是沒有這種資格的。在審查時厚生勞動省會交由醫藥品醫療器具綜合機構來進行,以動物實驗、人體臨床實驗的結果為判斷標準。最終由厚生勞動省的藥室食品衛生審議會來認證,而在産品實際販賣開始後,跟醫藥品一樣,藥粧也需要進行追蹤調查,確保産品中的有效成分無害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