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消費案例 > 正文

字號:  

門票經濟成為標準生存模式 少林寺能要錢嗎

  • 發佈時間:2014-09-25 09:28:17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陳龍

  無論少林寺還是當地政府都難獨善其身。地方經濟希望借助少林寺發展,並非非分之想。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則需避免涸澤而漁,要創新發展模式。

  去年年底,大乘佛教禪宗祖庭少林寺將河南登封嵩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告上法庭,稱後者從2011年1月到2013年10月,共拖欠寺方將近5000萬元的門票款。鄭州中院對此進行了調解,為此還將原定於今年4月份的開庭延後,至今未定日期。

  “少林寺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少林寺都是出家人,能花多少錢?他們接受那麼多佈施,什麼時候被審計過?”嵩管委一位官員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説辭“擲地有聲”,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門票經濟成為標準生存模式

  坦白地説,少林寺的一些做法,讓人生疑也在情理之中。今年4月,我在初訪少林寺將近20年之後再訪少林寺。前後對照,主要的差別就是多了一個由門前廣場、牌坊、樹林以及長長的通道組成的少林景區。包含其中的少林寺與20年前倒沒啥變化,感覺僅塔林多了圍欄而已。

  然而,讓我有點詫異的是:少林寺有好幾個大殿的楹聯竟然是寫在紅紙上貼到門柱上的,幾乎就是鄉村小廟的水準與作派呀。這與少林寺眾所週知的成功商業化形象形成了鮮明反差。錢都去哪兒了呢?寺廟也不是法外之地,從這個角度來説,嵩管委官員關於應該審計少林寺的“潛臺詞”也並非全無道理。

  當然,這無法成為“少林寺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少林寺都是出家人,能花多少錢?”這個問題的具有説服力的答案。

  全世界絕大多數作為宗教場所使用著的寺廟,無論是基督教堂還是清真寺,乃至日本以及中國台灣地區的佛教寺廟,都是主要面對自己的信眾,對遊客也鮮有收取門票的。寺廟修繕、擴建、弘法、布道、慈善、僧侶日常生活等都來源於信眾的功德佈施。

  但伴隨著現代旅遊業的興起,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名山古剎不僅香火鼎盛,還成為了旅遊勝地,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旅遊業在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成了支柱産業,名山古寺往往都被直接作為景區或納入景區管理,收取門票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財源之一。寺廟方除了收取信眾香客的佈施,一般也能按照一定比例分到門票收入。這成為了中國當代寺廟生存的標準模式。

   這其實是場低水準的利益衝突

  2009年12月,大型央企港中旅與登封市政府旗下的嵩山少林文化旅遊公司共同成立了新公司,名為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遊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億元,港中旅以現金出資,佔51%股份,登封市政府則以經營性資産和部分現金合作,佔股49%。少林寺被納入這家新的景區,就是當年輿論譁然的“被上市”風波。

  由於少林寺因此變成了少林景區的一部分,寺廟不再直接賣票,少林寺方面對於門票收入的控制權幾近喪失。“少林寺在訴狀中強調,門票收入分成是少林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也是少林寺維繫日常僧眾生活支出、開展佛事活動、保護千年古寺、弘揚和發展少林文化的經費保障。嵩管委的拖欠,已經嚴重影響到上述事項的正常進行。”

  因此,很顯然,少林寺方麵包括商業經營、門票在內的錢去哪了、是不是用到了刀刃上、要不要審計暫且不説,少林寺的運營與保護肯定是需要大筆資金的。毫無疑問,履行協議,履行對少林寺的承諾,肯定是政府應盡的義務,不能因生疑而廢除自己的義務。

  是非自有公斷,法院尚未開庭審理,結論只得留待日後揭曉。撇開少林寺與登封市政府的官司,少林旅遊的開發其實是值得反思的前車之鑒。

  在筆者看來,無論少林寺還是當地政府都難獨善其身。佛家講究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地方經濟希望借助少林寺發展,並非非分之想,獨立於地方之外甚至淩駕於地方之上的宗教發展很難行之久遠,積極尋求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之中,乃題中應有之義。

  而對於地方政府來説,則要避免涸澤而漁,要創新發展模式。少林景區的構建包括後來與港中旅的合資,其實都是照搬旅遊開發的舊模式,才在低水準上引發了利益衝突。

  真正理想的旅遊開發模式是,以少林寺為中心,挖掘千年少林寺文化,結合登封文脈、地脈,打造一種以佛教文化為主題、以登封地域文化為特色的旅遊小鎮,形成一個少林文化與地域文化薪火傳承的旅遊目的地。

  這樣的遺憾,登封市政府有勇氣、有魄力“亡羊補牢”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