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消費 > 商業案例 > 正文

字號:  

呷哺呷哺再謀IPO 營收依賴北京市場

  • 發佈時間:2014-11-24 02:30:59  來源:新京報  作者:張泉薇  責任編輯:時習

  創建15年的“時尚小火鍋”品牌呷哺呷哺,近日向港交所主機板市場遞交了IPO申請,若能如願上市,呷哺呷哺將成為“連鎖火鍋第一股”。

  上市資料顯示,呷哺呷哺由美林遠東和瑞信(香港)作為聯席保薦人,所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新建餐廳以及上海與北京兩地的食品加工廠,通過股權融資和股東貸款兩種方式融資不少於1.88億元。

  作為“30塊錢吃撐”的小火鍋代表,呷哺呷哺憑藉“一人一鍋”的商業模式在北京市場站穩了腳跟。然而,在近兩年餐飲企業普遍低迷、上市困難的大環境下,逆勢而上的呷哺呷哺,尚有北京市場獨大等問題待解。

  衝擊上市正逢“艱難時期”

  受經濟環境影響,這兩年餐飲業低迷,市場對整個行業的成長性、盈利能力和前景信心不足。狗不理、俏江南等均未能實現上市的目標。

  近日,呷哺呷哺向港交所遞交了IPO申請。

  在呷哺呷哺此次IPO行動明朗之前,關於其“準備上市”的傳聞就已經甚囂塵上。2013年年底,呷哺呷哺在短短一個月之內開設了19家門店,全年開店總數達到170家,這被坊間解讀為臨時“增肥”突擊上市的節奏。

  今年4月份,有報道稱呷哺呷哺已經啟動赴港IPO,並將於第二季度進行招股。當時這一資訊未被呷哺呷哺承認。

  事實上,對於早已火遍京城的呷哺呷哺而言,上市夢已非朝夕。2012年,呷哺呷哺曾無限接近IPO,但最終與資本市場擦肩而過。

  2008年,知名PE機構英聯投資宣佈向呷哺呷哺投資5000萬美元,以超過50%的股份佔比獲得了呷哺呷哺的控股權。緊接著,呷哺呷哺的上市計劃正式提上日程,計劃當呷哺呷哺店面數量達到200家時上市;2009年年底,呷哺呷哺確定,計劃將於2012年正式IPO。

  截至2012年年底,呷哺呷哺旗下門店已經達到330家,但此時公司與投資方英聯投資出現了分歧:2012年12月,呷哺呷哺對外宣佈,原投資人英聯投資將其所持呷哺呷哺股權已正式轉讓給美國泛大西洋資本集團。

  英聯的退出風波,導致呷哺呷哺未能向港交所及時提交IPO所需的公司內部股權結構材料。這使得呷哺呷哺與第一次IPO機會失之交臂。

  兩年後,呷哺呷哺帶著其從未改變的“一人一鍋”的商業模式,再次叩響資本市場大門。

  “但是這一次IPO可能會比兩年前艱難。”一位IPO市場觀察人士告訴記者,“受經濟環境影響,這兩年餐飲行業整個市場都非常低迷,尤其是高端餐飲的全線潰敗,也會讓市場對整個行業的成長性、盈利能力和前景信心不足。狗不理、俏江南都想上市,到目前為止都沒成。”

  此外,來自港交所的最新規定也為呷哺呷哺衝擊IPO帶來了新的壓力。

  2013年1月,港交所發佈《香港交易所登載有關從事餐飲業務的申請人在上市文件中的披露的指引信》,對謀求在港IPO的餐飲企業披露文件提出了新要求,包括:供貨商、食材來源及其價格、“同店銷售額及桌/座流轉率”、現金管理、商標、擴充、定價政策以及“食品安全品質監控及投訴”等方面。

  “其中現金管理是很突出的一個問題,餐飲企業的財務透明度經常受到詬病;此外,食品安全問題容易發生危機事件。對於呷哺呷哺來説,這都是IPO要面臨的難題。”前述IPO市場觀察人士稱。

  七成以上營收靠北京

  這家由台灣人開的火鍋店,目前最大的收入依賴北京市場。數據顯示,北京市場給公司帶來的業績連續三年超過七成。

  走在北京街頭,呷哺呷哺的品牌形象很容易得到辨認。橙色招牌、落地玻璃大窗,經常敞開著的店門,工業流水線一般的高腳餐位、以及“呷哺呷哺”這一容易引起好奇的名字,都成為呷哺呷哺相對於其他傳統火鍋店的“特別之處”。

  “記不得哪一年開的,我上小學的時候就有呷哺呷哺,當時還覺得很新鮮,現在滿大街都是他家的店”。北京90後女孩陳雙(化名)説,“感覺都快趕上蘭州拉麵了。”

  公司資料顯示,1998年,第一家“呷哺呷哺”在北京西單開張;將近十年後,北京門店數量達到40家,2011年,呷哺呷哺在全國門店達到170家。

  來自呷哺呷哺的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呷哺呷哺在全國的門店數量達到370家,分佈于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等省市。或為配合上市行動,僅2013年全年擴張門店數就達到170家,全年平均算下來,呷哺呷哺每兩天就有一家新店開張。

  370家門店,如果在全國各個省市分散佈局,那麼呷哺呷哺的“火鍋王國”可謂版圖遼闊。不過,公開資料顯示,呷哺呷哺僅在北京一個城市的門店數量就達到247家,比上海、天津及其他區域市場的門店數量總和還超出73家。

  這家由台灣人開的火鍋店,目前最大的收入依賴北京市場。數據顯示,北京市場給公司帶來的業績連續三年超過七成。

  2011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北京呷哺呷哺為公司貢獻的營收分別佔去公司總營收的87.5%、79%、73.5%和70.7%。

  “單身族”生意異地擴張難

  北京西城區一家呷哺呷哺的服務生説,在來店的顧客中,一個人前來就餐的佔據了大半比例。而問題在於,在國內其他城市,一個人吃火鍋這種需求並不多。

  “在北京吃呷哺呷哺,常常要排隊等號,但是去其他城市出差,就發現呷哺呷哺的生意遠遠不行了,到了飯點兒進店率也不是很高。”一位雪球網投資者表示,這至少能説明,呷哺呷哺在除北京之外的其他城市接納程度很低。“北京市場再大,也總有飽和的一天。小火鍋這種模式現在也不新鮮了,其他品牌正在出現。”

  11月19日,工作日的午飯時間,北京市西城區一家位於地下一層的呷哺呷哺店內,等候座位的顧客已經有七八名。見記者進店,呷哺呷哺店員告訴記者“要排號的。”記者看到,店內的高腳“吧臺”已經被用餐的顧客佔滿,數名店員忙碌穿梭于吧臺之間提供服務。一位正在等候的顧客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個人來用餐的。“一個人吃火鍋才來呷哺啊,人多的話我就隨便去哪兒了。”

  該店一名服務生告訴記者,在來店的顧客中,一個人前來就餐的佔據了大半比例,“其次就是兩個人。一群人來吃的也有,不是很多。”服務生説,也正是因此,店裏設置的多人坐席很少。

  “光在北京就開了200家店,這可能是一隻牛股!”有投資者在某論壇評論稱,但馬上有更多的投資者對其大潑涼水:“別光看北京,看看別處。”“北京的市場飽和之後怎麼辦?”“在北京的成功能夠複製嗎?”

  “我認為呷哺呷哺在北京的成功是有特殊性的。”武漢某品牌諮詢公司顧問姜樂樂告訴記者,同樣的模式移植到其他城市尤其是南方,就不一定能打開市場。

  “獨自到北京打拼的外地年輕人很多,這些人可能經常都是一個人去吃飯。傳統的火鍋至少需要湊足兩三個人,把單人用餐的客戶排除在外了,呷哺正好找準了這個市場需求,一人一鍋,30塊錢就能吃好。”姜樂樂説,“在國內其他城市,一個人吃火鍋這種需求並不多。”

  “另外,如果呷哺到了南方,它的快餐式火鍋是很難滿足南方人對飲食口味的挑剔的。”她説,“據我了解,很多吃過呷哺呷哺的武漢人都覺得他在口味上毫無特點。”

  “呷哺呷哺目前的營收主要依賴北京這個市場。但這一個市場的容量終究是有限的。現在呷哺該佔的商圈都已經基本佔領,後續肯定還要擴張,但是怎麼擴張、往哪擴張?都有疑問”。前述IPO觀察人士認為,“呷哺未來不得不繼續走出北京,但是走出北京之後,能不能活得滋潤就是問題了。”他表示,北京市場的成功不代表呷哺呷哺可以在全國複製這種成功。

  與迫切衝擊資本市場的呷哺呷哺相比,同樣面對上市的誘惑,呷哺呷哺的同業“老大哥”海底撈表現得相當克制:董事長張勇曾表示有計劃將海底撈上市,但並未確定在何處上市。

  張勇認為,目前並不是上市的最佳時間,“等商業模式能夠盈利並可以更輕鬆地複製後,海底撈才會上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