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憂慮重來 為什麼食品安全事件"越來越多"

  • 發佈時間:2014-08-04 09:1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謝淩宇

  近日,“福喜肉”和轉基因大米重擊中國人的心。對食品安全的憂慮捲土重來。人們不能不擔心舌尖上到底有沒有保障以及有多少保障。為此,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研究員鐘凱。他以《食品那些事》而受到網友追捧。

  為什麼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越來越多”?對此,鐘凱從兩個方面作了解釋。

  一方面,為吸引大家的眼球,有一些以宣傳食品安全為噱頭的媒體將一些不屬於或者沒有健康風險的現象渲染成了食品安全事件,無中生有或者將事實誇大的假像造成不時出現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較為突出的包括“賽百味有鞋底成分”、白麵經染色製成小米麵饅頭的上海“染色饅頭”事件和馬肉摻入牛肉的歐洲“馬肉事件”,等等。

  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食品中發現的新成分越來越多,而且儀器分離靈敏度和檢測靈敏度不斷提高,使得越來越多以往人們不熟悉或者傳統技術檢測不出來的物質被發現和被檢測出來了,以真菌毒素脫氧血腐鐮刀菌烯醇為例,以往只能檢測出該物質本身,採用高分辨儀器後能夠檢測出其有害衍生物等,如果發現的這些新物質配合上不正確的宣傳,也會使得大家感覺不時出現食品安全事件。

  鐘凱建議,應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食品安全問題,不要杯弓蛇影。

  面對各種毒害食品,人們呼籲生産者的良心和監管者的決心,希望他們能保證食品絕對無風險。然而,鐘凱説,食品安全做不到“零風險”。“零風險”只存在於理想環境,而在現實世界,人們做任何一件事都存在風險,只不過風險有高有低罷了。大家生活在一個無數物質構成的複雜世界,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日常吃的食品也不是在真空中生産的,這就使得每一種食品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有害因素污染,而且這些有害因素是沒有辦法完全消除的。存在有害因素就會存在風險,所以食品安全的“零風險”是做不到的。

  希臘醫生巴拉塞爾薩斯有一句名言,“萬物皆有毒,關鍵在於劑量”。也就是説,任何物質,會不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損害,關鍵要看吃多少。就算是那些看起來無害的“好”的食品,如果吃多了也會中毒,維生素A就是一個例子。因此,食品中存在有害因素並不可怕,因為它們本來就不可避免。人們應該做的是通過各種手段減少這些有害物質在食品中的含量,將它們帶來的健康風險降低到一個可接受的水準。

  另外,雖然“零風險”不現實,“零容忍”卻是能做到的。假如有企業不遵守食品安全標準,在食品生産過程中超量或超範圍使用添加劑,那麼不管這樣的食品會不會給消費者健康造成損害,政府部門都應加以懲處。假如企業向食品中非法添加一些本來不能食用的物質,比如蘇丹紅、三聚氰胺等,那麼就算加一點點,都會受到嚴厲打擊。

  因此,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政府和公眾對違法添加行為必須“零容忍”。

  近年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不斷強化食品安全措施,嚴厲打擊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然而,食品安全惡性事件卻仍時有發生,黑名單一直在增長。那麼,食品安全工作的難點到底在哪?

  鐘凱説,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的基礎仍然薄弱,制約食品安全的深層次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食品安全工作的難點一是名目繁多的食品種類,數量龐大的食品生産經營者,規模驚人的食品供應總量,都有可能出現食品安全的隱患點;二是食品安全涉及千家萬戶,問題食品銷售到哪,消費者的不滿就出現在哪,往往是不同的地區、不同群體“一哄而起”,一些事件的影響還迅速波及境外;三是食品安全問題不僅是民生問題,也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應對食品安全的新課題,對政府及其部門來講,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總體形勢的官方口徑是“總體向好,問題仍然存在”,問題在哪呢?其實説的最多的還是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伴隨而來的食品生産“小、散、亂”問題,所以政府在個別食品行業強力推動並購、重組,但集約化、規模化未必能解決所有問題。

  隨著食品生産和食品貿易的發展,食品業界的分工是越來越細了。毫不誇張地説,當你拿起一個麥當勞漢堡或一塊必勝客披薩的時候,也許吃到的是上海的雞肉、河北的麵粉、山東的蔬菜、天津的油、北京的調料……。數十個企業合作生産出一個食品並不稀奇,即使原料來自數十個國家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分工合作使每一個食品生産的參與者更專注也更專業,然而更多的參與者也意味著“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的風險變大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