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職業教育:證書缺“含金量” 教師水準跟不上
- 發佈時間:2015-07-01 09:21:5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謝淩宇
發展職業教育要闖幾道關——聚焦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報告
29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顯示,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共有職業院校13300多所,在校生近3000萬人,每年畢業生近1000萬人,累計培訓各類從業人員2億多人次——職業教育法自1996年頒佈施行以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然而,從執法檢查情況來看,職業教育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
觀念仍是“攔路虎” 招生成為“頭疼事”
“每年從4月開始,學校就把每個老師分配到省內各初中進行招生宣傳,130多名老師有一半都在忙招生。”一提起招生,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校長周平就“頭疼”。
作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國家級重點職業院校,武漢市第二輕工業學校的畢業生近年來在大型國企炙手可熱。可是,“學校每逢招生季就‘吃不飽’,老師們經常守在初中校門口等學生下晚自習後發傳單。”
根據報告顯示,1996年—2014年,中等職業教育連續9年就業率在95%以上。高等職業教育畢業半年後就業率達90%。
然而,與高就業率形成鮮明反差的是逐年下降的生源數量。記者在多地採訪中發現,不少職業院校的招生計劃完成不到一半。
“現在職業學校是中央很重視、行業離不開、社會看不起,隨之而來的就是招生難題。”遼寧省大連市教育局職成處副處長邵建利説。
執法檢查報告指出,職業教育觀念滯後,直接影響職業教育法的貫徹落實和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力量配備普遍低於普通學校,許多地方把職業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後批次錄取;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雖高,但就業品質不高,待遇偏低,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這些問題助長了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報告建議,切實樹立“三破三立”的觀念,即破除鄙薄職業技術教育偏見,樹立普教職教同等重要的觀念;破除輕視職業技能的思想,樹立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觀念;破除狹隘的成才意識,樹立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加大對職業教育法的宣傳力度。
證書缺乏“含金量” 成長遭遇“斷頭路”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職業教育的資格證書不被社會認可,含金量下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
長春職業教育學院汽車分院副院長成玉蓮表示,學生在校期間考取的證書並不被企業認可和看重,他們和沒有經過任何培訓的社會招聘人員相比技能更高,待遇卻相當。
執法檢查報告指出,一些現行政策和制度不利於我國職業教育與實際需求的對接,人才培養難以落地。開展學徒制培養、推進“雙證書”制度均面臨體制機制障礙。
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熊仕濤指出,近年來技術人才供不應求,但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體系結構不全,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沒有“研究生”等體系上的設置,“上升通道”狹窄,成為“斷頭路”。
報告建議,建立優秀技術技能人才定期表彰制度,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技術勞動者的報酬,使能工巧匠獲得應有尊重和待遇。儘快修改不適當的、唯學歷要求的相關政策文件,清理對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晉陞等方面的不合理規定,建立平等就業就學、職業成長的通道。
辦學經費難落實 教師水準跟不上
採訪中,多位職業學校校長表示,近年來,各級財政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投入,免學費發補助,但多數職校辦學經費依然捉襟見肘。有校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一個職校生的實際培養成本約為1.4萬元,2014年湖北教育部門制定出臺的高職學生生均經費5000元,遠低於本科生1.2萬元的生均標準,而且這筆經費常常拖欠到年底。因為歷史欠賬較多,許多職校基礎設施不達標,一些學校甚至用塑膠板代替鋼材讓學生進行車工培訓。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實用型人才,教學成本比較高,如果投入不到位,教育品質很難保證。”成都市教育局職教處處長萬斌説。
執法檢查報告指出,近年來政府和有關方面加大了投入,但仍不能滿足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需求。目前約三分之一省(區、市)尚未落實“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的法定要求。縣級職業學校辦學條件較差,有些仍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落後水準,缺乏專業教師,沒有配套實訓設備。
對此,報告建議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責任。完善生均撥款機制,依法制定職業學校生均經費標準。
還有校長反映,與“硬體不硬”相比,“軟體過軟”已成為制約職校發展的核心問題。專任教師量缺不穩、結構失調、技能型人才“進口”渠道不暢,職業教育師資的三大結構性矛盾始終存在。報告建議,配備優秀教師重點充實一線教學和專業指導崗位,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採取有效措施,支援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或生産服務一線頂崗實踐。
頂層設計待完善 形成合力再推動
職業教育法規定,企業可以舉辦職業教育,應當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和教師實習。但執法檢查報告也指出,校企合作中沒有給企業帶來明顯的“好處”,尚未形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利益共同體,致使企業辦學和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不足。
“民辦教育常被貼上‘逐利’標簽,在政策執行中遭受差別化待遇。”採訪中,多位職業學校校長表示,近年來雖然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支援民辦職業教育發展的法規、政策,但在落實中卻是屢碰“玻璃門”“旋轉門”。
他們建議國家加強頂層設計,推動民辦職業加快建立現代管理制度,明確民辦職業學校的法人屬性、法人財産權。同時進一步明確減免稅費政策,落實對民辦學校的獎勵扶持制度。
報告建議,儘快制定出臺校企合作促進辦法、集團化辦學指導意見、混合所有制試點等政策措施,通過稅收優惠、財政直補、購買服務等支援企業投入和興辦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