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半徑:外賣O2O的“綠葉配送”
- 發佈時間:2014-12-04 02:51:14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謝淩宇
宅男宅女們日益增多,使用微信、大眾點評、美團、淘點點等APP叫外賣逐漸流行。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這些外賣APP背後,存在一家叫做“生活半徑”的公司,沒有這家公司,外賣的咖啡、粥、蓋飯、蛋糕、小食品等等,可不會自動到達家門口。
“生活半徑”就是這樣一家餐飲O2O(線上到線下)創業公司,不推廣自己的APP,“甘當綠葉”成為其他流量平臺的“管道”。
“送外賣”形成技術壁壘
身為一名死宅,記者就是在經常使用淘點點、美團等平臺叫餐中間,注意到有些商戶挂著“生活半徑代送”字眼。於是好奇,為什麼是這家“送外賣”的小公司獲得了眾多平臺青睞。
生活半徑幹的事,其實很容易表述清楚。先匯總展示商家資訊,再利用後臺調度系統把用戶訂單分發給配送員,最後送給相應用戶。
然而生活半徑不願被簡單理解為“送外賣的”,準確一些的定義是:基於LBS(位置資訊服務)的O2O本地生活電子商務平臺。
生活半徑創始人徐偉昊告訴記者,雖然配送市場聽起來是夠傳統的,但大家現在的玩法一點都不傳統。其在商家訂單調度分發系統、物流人員配送等方向,分別擁有四個專利。
“如果沒有技術支援,可能做到兩三百單就到頭了,現在我們的體量是2萬單。想要做到規模化、標準化,一定要靠IT系統。”他説,技術隨著業務壯大也在成長,過去每人平均每天15或18單,現在能達到兩三倍。
IT系統形成了一定技術壁壘,另一方面生活半徑起步較早,在2010年9月份創建,趁餐飲O2O還是一片藍海就開始默默發力。直到現在,站到O2O的颱風口上,才“飛了起來”。
專做線下的“O”
在“流量為王”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活半徑卻捨棄自家APP發展機會,居於幕後將流量拱手相讓。為什麼呢?
對於這一點,徐偉昊有自己比較清晰的想法,他認為各個線上平臺的流量優勢已經形成,“巨頭天然具有優勢”。生活半徑深耕了4年時間,和用戶有很深的連結。“本地生活服務是服務品質的PK,不是誰流量大,就站得住的。”
現在為大家所熟知的餐飲O2O大都屬於純線上平臺,比如,餓了麼、淘點點、美團等,負責將訂單給到商家,就此打住。生活半徑則要繼續完成物流配送環節。生活半徑的期望是,成為“O2O”中鐵打的線下“O”。無論線上的O是誰,都離不開線下“O”的支援。
在團隊創業的時候,並不是定位於餐飲配送,只不過餐飲先火起來,成為了切入點。他們看到的機遇其實是“人和周邊服務的連接。”
記者了解,生活半徑在今年12月會擴充超市品類,明年抵達更多種類商家。同時,線上流量和線下物流也會開放。畢竟,N多創業都避不開最後一公里,可以拿來做文章。
訂單問題找誰?
涉及生活半徑盈利模式,現階段還是“略虧”,可模式比較清晰:從商家收取20點返點,從用戶端收取每單5元配送費。因此有比較健康的現金流,但還不足以覆蓋成本。
目前生活半徑已完成B輪5000萬人民幣融資,投資者包括風險投資機構和國企投資基金。
不過,商家備貨環節與生活半徑配送環節之間的銜接,可能會存在一些問題。根據記者的親身體驗,遇上麻煩時該如何追責,是讓消費者比較懊惱的問題。
一次記者線上在北京某連鎖粥店點了一份粥,等了快一小時後,被告知無法配送。據某粥店説,是配送方生活半徑的原因造成的,概不負責。還有一回,一位朋友網上點了一杯知名品牌的咖啡,送到時發現已經溢出了。出了以上狀況,究竟是商家派品還是生活半徑的配送問題,作為消費者自然是無從“取證”。
由於業務量的迅速膨脹,生活半徑還是有些環節並不盡如人意。徐偉昊承認這一點,他表示,現在確實存在調度分配上的不足,“我們統計顯示,有85%的訂單是在40分鐘內完成的。”“既然訂單是從生活半徑發起的,體驗好與不好都可以來找我們。”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