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市場觀察 > 正文

字號:  

農村電影6萬人觀看 投資票房都透著寒意

  • 發佈時間:2014-09-15 18:38: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28歲的賈皓民圓了夢,出了名——他出品的電影《臘月的春》成了甘肅首部登陸全國城市院線的電影。可他卻説“這種片子再也不敢拍第二次了”。正如片名,這部農村題材的電影,投資、票房都透著陣陣寒意。

  《臘月的春》講述了“雙聯”(單位聯繫貧困村、幹部聯繫貧困戶)幹部劉為民與貧困戶葛臘月一家間的幫扶故事與他們各自的命運變遷。土地撂荒、留守兒童等農村熱點問題在片中均有涉及。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當代電影》雜誌社社長皇甫宜川説:“這部電影把西北人的悲、黃土高原的感覺吃得很透。電影中表達出的悲情是牢牢抓住觀眾的心的東西。”

  籌資難、推廣難、回本難,是橫亙在賈皓民面前的三座大山。“這部電影的成本是200多萬,其中138萬都是民間籌資。”賈皓民説,“我找過銀行,但沒結果。版權質押貸款在浙江等地已有試行,但文化産品不好估值,很難通過審查”。

  “農村不乏好的故事、好的人物,但是極為有限的資金使得多數農村題材電影在藝術表達和技術呈現上都較為粗糙。”賈皓民説。

  2013年,中國前十大發行公司的發行份額佔到市場整體份額的 80%-90%。大公司、大電影不差錢,技藝日漸成熟;小公司、小電影沒有錢,拍片水準受限。“馬太效應”在電影産業上凸顯。

  “沒錢,就沒法做推廣。”賈皓民説,“電影市場的主要消費力是年輕的城裏人,他們面對的既有中國電影,也有外國大片。對他們來説,農村是一個太過遙遠的話題。觀眾一旦接觸到與扶貧、政策有關的資訊,就本能地把電影歸位宣傳片、説教片,不願意去看。即便是故事講得再好,觀眾不認,市場不贏,就很難説它成功。”

  票房上不去,成本收不回。自3月16日首映以來,觀看過《臘月的春》的人數約為6萬人,其中大部分為省內城鄉組織播放,院線票房寥寥。“農村流動電影車播放一場次,到公司手上的錢只有7元”,賈皓民感覺每天都在“背著利息走”。“雖然農村還有許多故事值得挖掘,但這種片子只能是一生一次的夢想。”他説。

  “拍農村題材電影的,多是舍得吃虧的人,有堅守意識和文化責任感的人。”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康健民説,“中國電影産業還處在發展期,目前的困境難以逾越。農村題材電影現在去和美國大片在城市院線上爭陣地是不值當的。”

  “農村題材的電影也應多考慮觀眾的審美情趣,在表達形式上有所突破。此外,也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鼓勵電影人關注農村,使這類電影進入良性迴圈。”康健民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