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民生評論 > 正文

字號:  

評論:食品安全需要一次市場重建

  • 發佈時間:2014-12-08 10:30:00  來源:長江日報  作者:李杏  責任編輯:時習

  近日,國家食藥監管總局公佈了今年第二階段19類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監督抽檢資訊。瓶(桶)裝飲用水、純凈水等微生物超標問題仍較為突出,不合格率超過兩成。抽檢飲料樣品覆蓋31個生産省份的3192家企業,791種飲料抽檢樣品不合格。其中飲用純凈水、天然礦泉水、其他瓶(桶)裝飲用水樣,抽檢樣品不合格就達775種,佔97.97%。不合格樣品中,也不乏樂百氏、匯源、娃哈哈、怡寶等知名品牌産品。

  在飲用水極為可觀的消費規模語境下,超兩成的不合格率,無疑是一個令消費者沮喪的結果。這意味著,儘管飲用水幾乎隨處有售,但買到一瓶品質合格的飲用水卻並非唾手可得的易事。

  對此,很多消費者似乎並不感到意外,“名牌”出現在“黑名單”之列也算不上新鮮事,人們普遍對食品安全信心不足。總體上,十分低迷的消費心理預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前食品品質的真實現狀。

  食品安全本來就是關乎生命健康的敏感問題,近年來,一批重大人身損害事故的發生讓全社會神經緊繃。在這個意義上,莫説五分之一以上的不合格率,哪怕只有一個細節都足以讓人憤怒。但在眼下,現實的窘境卻讓人不得不放低要求。

  以飲用水為例,數年前開始,媒體就陸續曝光過部分企業生産瓶裝、桶裝水衛生不達標的內幕,現在看來,問題實際上並未得到有效解決。不合格産品不但沒有被市場淘汰,反而大量充斥市場,遍地都是,甚至自成一套根本不合格的低“標準”。貨架上的商品或許琳瑯滿目,但劣質産品讓消費者防不勝防,難以回避,無可奈何。

  質監部門通過抽檢暴露出的食品品質問題,雖明確提示了某些食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卻不構成嚴重安全事故。對“不合格”食品涉事企業追責的不力,令質檢結果往往只限于“告知”消費者購物有風險,至於怎麼辦,只有消費者自己看著辦。

  當“不合格”産品大行其道時,消費者其實根本無權選擇。倘若沒有質監部門的“黑名單”,消費者只能“憑感覺”判斷産品品質,即使有權威部門的資訊公佈,一一對照避開“雷區”去購物也並不現實——總而言之,與不合格的低劣産品同生共存,看來不是一時半會能打破的生活節奏。

  面對這樣的市場局面,監管似乎陷入了某種失效的狀態,對無處不在的不合格産品,甚至露出“法不責眾”的無力姿態,任由市場被不合格産品整體拉低水準,讓消費者無奈接受低劣的産品。

  必須指出的是,包括食品在內的産品品質的整體下滑,絕不是正常的市場競爭結果,根本問題就出在監管環節上。眼下,整體上已經“不合格”的市場,不是憑藉擊退一兩家“黑心”企業就能“得救”,而是需要一場徹底的市場重建,用法治確立一套合格、安全、優質的高標準,重塑市場形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