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消費 > 快消品 > 正文

字號:  

世衛組織回應加工肉製品“致癌説”:應減少食用

  • 發佈時間:2015-10-28 08:49: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段丹峰  責任編輯:金瀟

  北京時間26日晚,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發佈的最新報告中,將培根、火腿、香腸等加工肉製品列為致癌物,因有“充分證據”表明其可能導致腸癌。報告稱,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會使患結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此外,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也有致癌可能。

  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Nicolas Gaudin博士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工作組分析了大約800份有關肉類飲食與癌症之間關聯的研究,從而編寫出這份報告。結果顯示,食用加工肉製品除了與結直腸癌有關聯之外,也與胰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生有一些關聯。

  Nicolas Gaudin博士表示,肉類本身由血紅素鐵等多種成分構成,同時也會在烹飪和加工過程中産生另外一些化學物質,例如,肉類在加工過程中會産生N-亞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等多種致癌物質,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或者加工肉製品在烹飪過程中也會産生雜環芳香胺等多種多環芳烴化合物,這些物質也會存在於其他食物或者被污染的空氣中。這些化學物質有些已經被確認為致癌物,也有些是疑似致癌物,儘管人們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確定加工肉製品是如何增加癌症風險的。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報告中,把熱狗、火腿、香腸、培根和牛肉乾等肉類製品列為1A級“一類致癌物”,同在“一類致癌物”列表的還有煙草、砒霜、酒精、石棉和柴油發動機尾氣等。就消費者個體而言,因平時食用加工肉製品的數量有限,患癌症的概率不大;但若食用更多,則風險上升,世衛報告稱,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製品會使患結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牛肉、羊肉和豬肉等紅肉類被歸類為“疑似致癌物2A級”,和其在同一列表中的有草甘膦。2A級物質意味著可能對人體有致癌性,而1A級物質代表與癌症有明確關聯。

  據Nicolas Gaudin博士介紹,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將致癌物質依據其致癌危險分為四類。1類對人致癌;2A類對人很可能致癌;2B類對人可能致癌;3類對人的致癌性尚無法分類,即可疑對人致癌;4類對人很可能不致癌。

  Nicolas告訴記者,此次報告即是將加工肉製品被列入1類致癌物中,牛肉、羊肉、豬肉等紅肉則被列入2A類,對人很可能致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這項評估再次確認了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的一項建議:人們應該有節制地攝入加工肉製品來降低患上結直腸癌的風險。

  此外,Nicolas還表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力於研究可致癌物質以及衡量這些致癌物質的危害程度,並不涉及到相關健康建議,國家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則專門負責制定健康營養方案。雖然其他一些膳食指南也提出了“紅肉”和加工肉製品的建議限制攝入量,但這些建議大部分集中于減少肉類中脂肪和鈉的攝入量,而脂肪和鈉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主要危險因素。

  對此,Nicolas博士建議,那些比較擔心癌症的人群可以考慮減少他們紅肉和加工肉製品的攝入,直到最新的專門針對癌症的指導建議進一步制定出來。

  據了解,世衛報告還特別解釋,“紅肉”指的是所有哺乳動物的肌肉,包括牛肉、小牛肉、豬肉、羊肉、山羊肉和馬肉。

  而“加工肉製品”指經過鹽腌、風乾、發酵、煙熏或其他處理方式、用以提升口感或延長保存時間的任何肉類。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是世衛組織下屬機構,成立於1965年,主要進行有關癌症病因的研究。該機構將致癌物的風險分為“致癌、致癌可能性較高、可能致癌、致癌程度不確定和可能不致癌”五個級別。據稱,來自10個國家的22名專家分析了大約800份有關肉類飲食與癌症之間關聯的研究,從而編寫出這份報告。這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首次對肉類進行評估。這一機構沒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但“建議限制肉類的攝入”,尤其是加工肉製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