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別讓“治病”保健食品迷住眼

  • 發佈時間:2016-05-09 09:31:23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吳學安

  日前,食藥監總局曝光6起虛假宣傳廣告。食藥監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曝光的4起藥品和兩起保健食品廣告宣傳內容均含有不科學的功效斷言、利用患者名義或形象做功效證明等問題,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嚴重危害公眾飲食用藥安全。據悉,此次曝光的4起藥品為黑龍江全雞藥業有限公司生産的藥品“天麻追風膏”。該産品通過電視媒介發佈虛假違法廣告,宣稱“兩副藥治好各種骨關節疾病,一副藥用之後,關節緊貼入位,彎不下腰的也能彎了,紅腫僵硬的也消退了;第二副藥用之後,原本彎著的腰伸直了,關節修復如初”等。

  (據《中國品質報》)

  今年春節期間,保健食品熱銷,但保健食品領域虛假誇大宣傳問題嚴重。為保障食用安全,食藥監總局為此發佈《保健食品消費提示》指出,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種類,不能代替藥品,不能宣傳疾病治療、預防作用。廣大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切勿聽信將保健食品比作成靈丹妙藥的虛假誇大宣傳。食藥監總局指出,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能替代藥品用來治療疾病,以免延誤診治。

  近年來,一些保健品的生産銷售者,利用老年人關注健康的心理,挂著“祖傳、博士”等等頭銜、打著“權威認證”的旗號,以免費講座、免費體檢為名,虛假宣傳高價兜售。因為“看中”了廣告裏的特惠活動,家住江蘇連雲港的楊女士前不久一次性花了1萬多元買了20多罐某品牌蛋白粉。但服用一段時間後感覺有了依賴作用,經常會犯困,後來才發現自己購買的是加了西藥成分的假冒保健食品。“當時感覺這個産品既便宜又有很好的效果,服用一段時間後才發現自己被騙了。”楊女士懊悔不已。

  隨著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保健品行業一直是眾多消費者砸錢領域。但是國內保健品行業亂象叢生,監管制度不夠完善,造成保健品都是被“造假”“騙人”“誇大宣傳”等負面資訊充斥著,這非常不利於保健品産業的健康發展。但眼下一些商家故意模糊保健食品與藥品的界限,明示或暗示産品有治療作用。事實上,保健食品是把食物當中的某種或多種營養素濃縮提取,相比于一般食品營養素含量多出了幾倍、幾十倍,但保健品和藥品之間是不能劃上等號的,一方面,我國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産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另一方面,對於缺乏營養素的人來説,補充保健品有助於身體快速有效地吸收營養,想依靠保健品來治病也是不可行的,生病就要及時就醫,不能隨意亂吃保健食品只能調節人體機能,不屬藥品,對疾病無治療作用,不能用其代替藥品使用。

  食品安全法第87條規定,保健食品的標簽、説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內容應當真實,與註冊或者備案的內容相一致,載明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標誌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並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無論多好的保健食品也不能替代藥物的治療作用。從功能上講,保健食品能調節人體的機能,但肯定是不能代替藥品的。分析眼下一些消費者尤其老年人沉迷于保健品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有有兩點:一方面,很多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希望健康長壽和自身保護知識缺乏的心理,誘惑購買保健品,加上老年人應變、防範等能力自然下降,使老年人成為詐騙目標的首選;另一方面,商家誠信缺失嚴重,銷售手法和方式多變,導致行政執法部門監管難度大。一些保健品公司在銷售中沒有固定的銷售場所,利用誇大宣傳、治病義診方式,採用虛高的檢測結果,且慣打親情服務,開展“專家講座”,誘使老人購買大量保健品,以達到牟取暴利目的。

  應該看到,造成我國目前保健品行業亂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監管力度不足。現在國內的保健品市場存在著事前審批嚴格,事後監督不力的狀況。一方面,儘管法律明確禁止宣傳保健品具有醫療功能,但將保健品包裝成藥品仍是商家欺詐的主要手段。究其原因,法律法規雖然特別嚴格,但是監管力度明顯不足,過了嚴格審批程式的這道門檻,後期定期不定期的監管等等都沒有跟上;另一方面,對於保健品市場的監管,是由工商、藥監和衛生等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進行的,存在諸多監管盲區。由於保健品市場的治理歸多部門監管,造成執法效率低下,難以形成合力。因此,要治理保健品市場亂象,需要相關監管部門做好監管銜接,建立綜合執法機制。一方面,綜合執法機制的常態化建立,必須依賴保健品監管法律的完善。既要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各部門在綜合執法過程中相互配合的責任,並出臺相關舉措填補監管空白,又要求執法監督部門定期開展保健品知識宣傳工作,增強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的防騙意識,提高辨識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