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蒙外行害自己

  • 發佈時間:2015-12-28 09:32:28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蒙外行

  害自己

  □ 胡立彪

  俗話説:亂世黃金盛世玉。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玉石這種曾經高不可攀的貴重商品,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不過,“黃金有價玉無價”,把它們請回家花費不菲不説,甚至還要冒一定的風險:“無價”在表明玉石名貴的同時,也暗示了其難以把控的屬性。

  當然,玉石最難把控的地方,除了價格,還有品質鑒定。有這“兩難”,作假就自然而然出現了。玉石作為商品的歷史有多久,其買賣中的騙與被騙就有多久。所不同的只在於,由於近些年玉石價格飛升,加之造假技術不斷升級,騙與被騙的事在數量上達到了空前,由此導致玉石市場益發混亂不堪。

  如果有玉石玩家告訴你説,如今市場上所見和田玉十有八九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田玉(即所謂真玉,産自新疆和田地區),你也不要驚訝,這是事實。行內現在有一種叫“泛和田玉”説法,學術上指那些透閃石成份佔98%以上的石頭。只要是這種石頭,不管是不是産自和田,都叫和田玉。其實,能以“泛”字歸之的,還算是好東西,怎麼説也是玉,像青海玉(産自我國青海)、俄玉(産自俄羅斯貝加爾湖地區)、韓玉(産自南韓春川)等。這些玉雖然從礦物學上講其構成成分均與以産地命名的和田玉相似,但玉石市場卻並不這樣粗糙認定,其區分以數倍、數十倍甚至更高的價格差異見分曉。

  正是由於産自新疆的和田玉有著與其他“泛”字輩高出太多的市價,後者才極力把自己往和田玉裏歸。到商家的嘴裏,避諱産地説成“和田玉”或“泛和田玉”以抬高身價的,算是老實的;直接説成“新疆和田玉”,消費者不懂看不出來又能怎麼著他?當然,更假更坑人的還是那些連“泛”都“泛”不上的東西。比如有人用“料器”(即玻璃製品)冒充玉石,還有人用“馬來玉”(染色的石英)冒充和田玉或翡翠。至於市面上曾經出現的“外蒙玉”,就更假的讓人氣憤了:“外蒙”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産地,而是很直白乾脆的蒙外行。

  蒙外行的玉竟然能夠蒙得一時,足見這個行業市場之亂。往根兒上捯,亂在市場管理。第一個問題就出在標準上。根據2003年頒布的《珠寶玉石國家標準》,只要透閃石或陽起石含量達到一定比例,均可鑒定為和田玉。這就意味著“和田玉”不再具有産地意義,而一下子“泛”(或曰“廣義”)起來,使青海料、俄料、韓料等借機混進來。

  提到鑒定,第二亂因也就找到了。業內人士指出,玉石商提供給消費者的鑒定證書並不可信。這一方面是因為目前我國鑒定機構太多,許多機構身份不明;另一方面在於一些商家根本不通過鑒定機構,而是自己製作或在網上購買鑒定證書惑人。

  顯然,玉石市場蒙人的事太多,而這種蒙法最終還是害了商家和市場本身。近兩年來,各類珠寶玉石展客流量及成交量明顯降低,特別是和田玉等傳統玉石份額縮水,就傳遞出這樣的資訊。怎樣挽救這個市場?完善標準法規、加強監管是上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