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觸摸城市的根脈

  • 發佈時間:2015-06-12 09:34:12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趙青新

  我們生活在城市裏,卻往往對城市缺乏足夠的認識。英國著名城市理論學家加裏·布裏奇和索菲·沃森主編的《城市概論》,可以開啟我們對城市的深度認識。在這部厚厚的大書裏,來自世界各大名校的學者縱情暢談,結集了目前國際上城市文明的眾多經驗與城市理論的最新成果。

  城市裏充斥著各種慾望。城市是夢,令人癡迷,充滿幻想、回憶和機遇,雖然這種機遇通常很難把握得住。城市有時是令人焦慮和畏懼的地方。就像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安東尼·維德勒説的,城市是一個神秘怪異的地方,或者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理查德·桑內特的眼裏,現代城市反映了對自我身份暴露的巨大焦慮,城市在建構自我,而不是保護我們的內在自我免受來自社會交往和差異的威脅。

  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教授邁克爾·基思説,在本雅明的城市生活敘事裏,城市是一個讓人無法一語道明的地方,它有時顯現誘惑力,有時具有威脅性。讀過《柏林紀事》的人,都會被逝水流年的童年記憶打動,那是文學作品奇妙的投射和補償。而《單行道》,更是以“都市遊蕩者”的形象質疑城市。本雅明近年來受到城市學家的普遍關注,他的身形話語不時出現在《城市概論》裏,此外還有卡爾維諾、阿倫特、弗洛伊德、哈貝馬斯等,他們是大多數人的喉舌,向看得見的城市和看不見的城市表達我們的意見。

  城市是複雜的、多樣化的。《城市概論》列舉了很多樣本,那不勒斯、倫敦、紐約、墨爾本、曼谷、哈瓦那、新加坡、日惹……它們散落在世界的各處,凸現了某種類型城市的基本面貌,如果用一條紅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的全貌依稀可辨。城市的日常空間可以構建公共領域。這一點,其實我們早就在簡·雅各布斯的經典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體會過了。雅各布斯説,人的歸屬感和社會凝聚力産生於一個範圍確定的街坊、狹窄熱鬧的和有多種功能的街道。

  馬路越來越寬,生活越來越窄。我們似乎背離了初衷,遺忘了生活的本質,街道被車輛佔領,或許昭示的是人類為外物所役使。很多中國城市熱衷於建造中央商務區,爭相在樓層高度上誇耀能力,卻往往不去考慮這些過於龐大怪異的建築物對城市的消化吸納能力。曾幾何時,紐約時代廣場是世界性的藝術文化中心,但當它被迪斯尼化、被福特化之後,人們開始哀悼“時代廣場已死”。曼谷是另外一種情況。雪梨麥考瑞大學教授安妮特·漢密爾頓評價它“美妙而糟糕”。曼谷每天都在拆遷和重建自身,但它缺少科學合理的規劃,一面是貧困的無家可歸的人們流浪街頭,一面是未竣工的無法居住的爛尾樓。曼谷告訴我們,徒有熱情衝動而不具備長遠思考的後果,對於我們的城市會造成怎樣的傷害。

  在城市管理的技術層面上,近年來提倡“智慧城市”建設,運用大數據、網際網路來設計城市未來藍圖,可以説是一個相當好的方式。紐卡斯爾大學教授鮑勃·卡特羅爾在書中強調了構建資訊化城市的必要性。他通過資訊技術,對國王十字車站進行了評估,4種方案分析後得出的最終定案,既維護了老車站的悠久歷史,又考慮了周圍的自然生態,且對附近居民的出行也很方便。

  《城市概論》多次出現“二元城市”這個名詞,主要用來標示和城市有關的貧富懸殊現象。少數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貧困地區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窮,少數人收入飆升,社會底層人口卻很難向上流動。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教授弗蘭·通金斯等人對失業人口、貧民窟、街頭流浪兒童等問題表達了關注,甚至與政黨選舉、政府工作掛鉤,呼籲社會正義,強調這是城市政策發展的中心。這是《城市概論》一書的最可貴之處,它不僅關注城市及其發展本身,更體現公民意志和學者良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