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農業轉型 標準築基

  • 發佈時間:2015-03-26 09:33:34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沈 洪

  地處粵西的茂名市,有著“果都”和“菜城”的美稱,這形象地説明瞭農業在茂名的重要地位。自“十二五”以來,該市持續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飛躍。目前該市已種植荔枝、龍眼等近50個品種的水果達23.53萬公頃,其中標準化種植面積接近40%;種植豆角、甜玉米等蔬菜面積達10.08萬公頃,全部實現標準化種植;養殖羅非魚面積近1.5萬公頃,標準化養殖面積達41%。全市有國家(省、市)農業標準化示範區(以下簡稱示範區)133個、輻射帶動70萬農戶共200多萬人、實現20多萬公頃耕地的標準化生産,集全國最大的北運菜生産基地、全國最大的水果生産基地、羅非魚生産基地于一身。

  而這一系列成績的取得,農業標準化功不可沒。

  早在上世紀90年初,農業標準化對茂名來説還是個新鮮事。彼時,農村經濟還處於“撒下一把種子,長出菜來就能賣;端出一盆飼料,養出雞來就掙錢”的粗放時代。那麼作為一個農業大市,茂名是如何實現農業産業升級的?

  “質監部門與農林牧漁部門攜手合作,通過示範區建設,在標準的指引下,推動了全市農業的全面升級。”據茂名市農業和質監部門負責人講述,那時在水果和“北運菜”的種植上推行農業標準化時,一些農民對農業標準化存在不理解甚至抵觸情緒。然而,在1993年,高州市質監和農業部門在當地柏橋村推行荔枝農業標準化種植示範,改變了柏橋村祖祖輩輩種植和管理荔枝的方式,將育苗、種植、施肥等標準貫穿于整個農業生産管理中。3年後,柏橋村收穫的新荔枝品種售價由原來的1.2元/公斤大幅提升為15元/公斤,當年有14戶農戶收入超過2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50多萬元。柏橋村荔枝農業標準化的成功推行,不僅僅帶來了種植方式的改變,更是改變了當地農戶的觀念,全市的農業標準化工作也由此起步。

  為使全市農業升級,緊緊圍繞實現農業增産和農民增收,推動農産品由數量型向品質型轉變,在推廣示範區過程中,該市質監和農業部門將農産品“綠色標準”和品質安全標準技術貫穿于農業生産的全過程,圍繞農産品安全,各示範區將“無公害”和“綠色”指標貫穿于40多個農業、林業、養殖業等農業生産技術和産品標準的産前、産中和産後全過程。高州市國家級荔枝示範區按照標準化要求,對“無公害”綠色産品生産過程中的施肥、澆水、打藥以及加工、包裝、運輸等環節實施全程監控,輻射帶動荔枝種植面積近5萬公頃,百畝産量由2010年的近1.5萬公斤增加到目前的將近1.8萬公斤,百畝産值也由原來的22萬多元增加到36萬多元,增幅分別達22%和61%。

  為促進全市農業升級,通過示範區建設把“科技興農”貫穿于農業生産的全過程,推動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轉變。長期以來,當地質監部門不斷加大對農業標準的制、修訂工作,農業部門則在農技推廣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體系和農業標準化的實施,標準化在發展科技農業中的作用愈發凸顯。例如茂南區通過甜玉米示範區建設和推廣,讓種植戶掌握了標準種植技術,從而使全區220公頃甜玉米科學種植的比例超過95%,從整地、播種、管理等全程採取標準化生産措施。近年來,當地甜玉米的單産均突破770公斤,比標準化種植前平均單産提高了23.6%,實現增收214萬元。

  同時,為了緊緊抓住龍頭企業的作用,當地以“公司+標準+農戶”的方式,把千家萬戶農民與龍頭企業捆綁在一起,從生産源頭開始,對生産基地的空氣、水質、土壤中各種有害物殘留進行治理,用標準規範生産,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在國家級羅非魚標準化養殖示範區,一些龍頭企業為打進國際市場,通過實施標準化種植和管理,將示範區建在空氣無污染地區,直接選用水庫優質水源,帶動農戶圍繞示範區形成了連片集中的規模化“綠色”生態養殖。目前,全市從事羅非魚養殖的養殖戶超過1.5萬戶,18家水産養殖企業的24個産品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農産品認證。

  通過創建示範區,茂名全市農業逐步實現了由習慣性農業向標準化農業轉變、由數量農業向品質農業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轉變,探索出了一條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大市嬗變的升級之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