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珍地寶”走出大山
- 發佈時間:2014-12-01 09:34:21 來源:中國品質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李明智 本報記者 吳 彬
紅彤彤的西林沙糖桔、花溜溜的西林麻鴨、金燦燦的西林姜晶……一個個曾深藏于廣西西林茫茫大山中的“山珍地寶”,通過地理標誌保護的大舞臺,如今打響了名聲實現了産銷兩旺。
2013年,通過發展沙糖桔、麻鴨等特色種養,西林全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4689元。曾經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山民們建起了“金桔樓”,辦起了標準化養殖場,並通過出口姜製品,換回一筆筆沉甸甸的外匯。
“這一扶貧模式可以複製。”帶隊對口西林扶貧的廣西質監局局長陳鴻起表示:“扶貧需要轉變觀念,改變以往喊口號、等靠要等陋習,積極發揮質監部門優勢,為百姓送標準、送技術,將地理標誌保護工作作為振興生態農業、加快邊遠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産業來抓,發動當地民眾自主創業,用活手中的地理標誌保護‘金匾’,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路。”
曾經,西林是個毫不起眼的地方,位於廣西最西端,與雲南、貴州接壤,“一肩挑三省”,深藏瑰寶于茫茫大山之中,一度以窮出名。西林縣委書記黃建南自豪地説:“以前貧困是西林的標簽,但是現在,以沙糖桔、麻鴨為代表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是我們的金名片。”
打造樣板 沙糖桔標準化種植甜遍西林
雲貴高原余脈,土嶺連綿、溝壑縱橫,這裡是廣西西林。受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當地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疏鬆、濕潤且肥沃,是小有名氣的“沙糖桔之鄉”。這裡種植的沙糖桔,各項理化指標相較其他産區營養更豐富、味道更香甜。
過去,良果深藏大山中,生産管理粗放,品質難以保證,受交通運輸、品牌影響等多方麵條件限制,銷售輻射範圍窄,價格低廉,一公斤沙糖桔收購價常年徘徊在3元左右。
“以前有不少雲南、貴州客商慕名前來收果,一些果農在沙糖桔還沒完全成熟的時候就著急賣了,也有的混雜其他産地的沙糖桔出售,影響西林沙糖桔名聲不説,還壓低了收購價格。”以往“沙糖桔之鄉”走過不少發展彎路。
為破解西林沙糖桔發展困局,創新扶貧路徑,廣西區、市、縣三級質監部門與西林縣委、縣政府共同努力,2012年為西林沙糖桔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開啟了西林沙糖桔標準化、規模化種植的大幕。
幾年來,西林縣共投入近3000萬元扶持沙糖桔産業發展,並制定“優果工程”、種植補助、貸款貼息等一系列惠農激勵政策,探索“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由質監、農業部門牽頭,做好技術支援,實施標準化生産,提高水果品質。
58歲的果農王麗萍從2002年開始種植沙糖桔,從當年種植不足0.3公頃,發展到現在管理一座挂果面積近0.67公頃的標準化果園,她覺得越幹越起勁,一點不覺得辛苦。
“標準化種植好啊!”王麗萍説,以往種沙糖桔“果樹隨著山勢走,收成看著天氣來,一遇到冰凍、病蟲害就要倒楣”。質監工作人員帶著他們學習西林地方標準《無公害食品—沙糖桔栽培技術規程》,手把手指導按照高海拔無公害標準化水果生産技術規程要求,規劃果園建設、改造低産林,按時按規範除草、修枝、採果,“農民省時、省力,還不用操心挂果和果子品質”。
果品好,搭乘地理標誌保護快車,自然不愁銷路。目前,西林沙糖桔每公斤市場價格為4年前的3倍。王麗萍去年種果收入10多萬元,最近她正在叫兩個在外打工的孩子回來種果:“兩個年輕人,一年到頭在外面,還沒我這個老太婆賺得多。”
在高産值激勵下,西林沙糖桔標準化種植模式得到全面推廣,全縣水果種植年産量5萬噸,産值超億元。據不完全統計,西林種植沙糖桔致富家庭已達萬戶以上,年收入最高的已達100萬元。農民們真心感慨:“種沙糖桔,就是種金果,收金錢。”
創新機制 探索麻鴨開發保護新道路
“5年前,本地人都很難吃到純正的西林麻鴨。”
西林麻鴨,食客口口相傳的“廣西第一鴨”,其作為廣西小麻鴨的種源鴨,因母鴨多麻花色而得名,體小肉香、高蛋白、低脂肪、無膻味,一直被當地奉為待客送禮的上品。
(下轉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