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4日 星期五

財經 > 消費 > 正文

字號:  

把造假者 關進“良心牢籠”

  • 發佈時間:2014-08-28 08:38:36  來源:中國品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把造假者

  關進“良心牢籠”

  □ 林 鳴

  有一年,警方在四川某地小山村裏發現一個奇特的造假窩點。只見那裏高墻電網,戒備森嚴,儼然一座監獄。沒想到這座“監獄”實為一座規模龐大的地下煙廠,現場截獲的機器設備、假冒煙卷等物資總價值在百萬元以上。這一幕,令見多識廣的警察目瞪口呆。

  面對當下造假狂潮,人們悲哀地看到,儘管有嚴刑峻法和層層監管,不法之徒的貪心依舊難控。日前,有倫理學家嘗試提出,能否把造假者關進“良心牢籠”?具體做法為,通過將歷史上遏制“行濫”和現代打擊假冒偽劣的情況進行比較,借鑒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從傳統社會倫理角度制定針對假冒偽劣現象的“心理戰術”。專家稱,古代歷史上遏制“行濫”的做法值得借鑒。比如,古代技術管理中的“物勒工名”,既是一種道德“他律”機制,也是一種個人信譽制度。

  所謂“物勒工名”是春秋時期開始出現的一種制度,指器物的製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檢驗産品品質。“勒”可以理解成刻的意思,“物”就是所有的器物,在器物上面要刻上製造者的真實名字。至今我們能在長城城磚上,清楚地看到工匠和出産地的名字。正是“萬里長城永不倒”的緣故。

  顯然,在現代社會不可能每件産品都“物勒工名”,但建立相應的員工信譽檔案並不難,特別是借助現代先進的資訊管理系統更容易做到這一點。還有,為了匡正驅邪,古代管理者會利用社會輿論包括故事傳説,來發揮倫理道德對技術活動的制約作用。這種模式具有某種啟發和聯想意義,會對某些造假分子産生心理上的震動。我們知道,文藝作品是影響大眾的最有效傳媒手段。通過文藝作品展現對假冒偽劣産品危害的尖銳揭露,對造假者觀念和行徑的無情剖析和抨擊,可以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只可惜,這方面的好作品實在太少了。平時,影視劇中炫富的情景太多,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卻無人提及。這種道德和宣傳的空虛,勢必鼓勵了一部分人為了致富不擇手段,鋌而走險。

  既然攻心為上,就該朝造假分子的內心發動攻擊。形象地説,通過制度嚴管和道義上的宣貫,可以動搖造假陣營的軍心,讓造假分子産生罪惡感,直至把他們關進自己的“良心牢籠”,這樣才能從源頭遏制犯罪趨勢。打擊假冒偽劣,必先滅其膽,奪其志,讓造假嫌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説法,對害人害己的罪惡感到羞愧。現實中,造假者一旦將假冒偽劣産品出手後便溜之大吉,一般的輿論譴責未必對他們有直接作用。而通過文藝作品等能夠打動心靈的手段,就可以使“他律”的理念滲透到其情感世界中,如影隨形,無處不在,起到化“他律”為“自律”之效果,在市場上逐漸實現“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道德理想。

  “良心牢籠”的説法並非虛擬,開篇講述的故事已經予以驗證:假煙廠和假監獄,兩者之間有著必然聯繫。我們就是要告訴狡猾的造假分子:你們並沒選錯“廠址”——把造假工廠蓋到假監獄裏,本身就帶有這樣的寓意:冥冥之中,那裏正是你們該去的地方。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