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10月13日訊(記者 藺壯壯)安康,位於陜西省東南部,北倚秦嶺,南接巴山,悠悠漢江穿城而過,為當地帶來良好自然資源稟賦的同時,也形成“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徵。崇山峻嶺間山陡地薄,交通不便,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形成連片特困地區,貧困人數曾居陜西省第一,貧困發生率曾處陜西省第二。
34年前,建設銀行在安康展開定點扶貧工作,陸續對安康市“一區三縣”——漢濱區、漢陰縣、紫陽縣、嵐皋縣展開定點幫扶,歷經大規模開髮式扶貧、“八七”扶貧攻堅、兩聯一包幫扶及脫貧攻堅四個階段,最終於2020年2月實現“一區三縣”全域脫貧摘帽。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三農”工作重心實現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正如建行挂職幹部、安康市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所言:“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建設銀行聚焦三個改變,將服務對象從貧困戶轉向全體農戶,工作重點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到全力推進産業發展,工作方向從脫貧攻堅轉向整個農業、農村振興。”
仲秋伊始,中國網財經記者踏上這片秦巴熱土,通過實地走訪調研,看建設銀行如何賡續三十四載“安康不脫貧,建行不撤點”的決心,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因地制宜助力特色産業發展
産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鄉村特色産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重要支撐。推動鄉村特色産業振興,應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資源稟賦形成差異化特色,方能打出品牌,形成富民産業,讓“貧土生金”。地處秦巴漢水之間的安康,自然物産資源豐富,建設銀行結合當地實際,以支援地方特色産業為重點,發揮金融資源、客戶資源和科技能力三大優勢,真正變當地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得益於適宜的自然環境,藥用和保健價值豐富的絞股藍是安康市最具特色的優勢生物資源之一。近年來,安康絞股藍産業穩定發展,但同時也存在産業化程度不高、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帶動、資金投入不足,以及産品單一,開發睏難等問題。
“我們意識到僅靠單一環節、單一節點幫扶難以有效解決問題”,建行挂職幹部、漢濱區區委常委、副區長蘇靜向記者透露。在深入分析當地絞股藍産業發展面臨困難的基礎上,建設銀行協同集團金融資源和客戶資源,創新提出“可轉債投資+科研支撐+引進銷售+基地建設+農戶增收”的産業幫扶機制,助力打造産業良性發展生態圈。據蘇靜介紹,為支援産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建設銀行依託旗下投行機構——建銀國際,在充分盡調的基礎上,先期重點支援當地絞股藍龍頭企業——安康正大制藥有限公司,以自有資金5350萬元對企業進行可轉債投資,並且帶動另外三家國資機構同步投資,四方合計投資金額約1.5億元,支援企業拓展産品研發,切實帶動産業發展。
另外,建設銀行還協助企業打通上下游産業鏈,一方面引導企業在定點幫扶村建立絞股藍種植基地,帶動農民增收,收益反哺壯大村集體經濟。安康正大制藥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斌向記者透露,該企業對上游農民種植絞股藍實行訂單式包收,農民每年種植絞股藍每畝地收入可達1萬5千多元。另一方面。建設銀行通過引入對接國藥、上海醫藥和華潤制藥三大全國藥品銷售網路,幫助打通産品銷售渠道。王斌向記者表示,企業上半年銷售額達3600萬元,全年預計銷售額將達8000萬元。
事實上,不僅僅是絞股藍,作為全國天然富硒區之一的安康,全域三分之二土壤含硒,其中又以紫陽縣富硒資源分佈最為密集。硒資源富集孕育出當地特産之一——富硒茶。
據建行挂職幹部、紫陽縣委常委、副縣長肖曉介紹,紫陽富硒資源富集,富硒茶一直是當地特色産業,但是由於準入門檻低,缺乏整合,紫陽富硒茶産業長期處於“小而散”狀態,肖曉透露:“當地僅茶廠就有400余家。此前,這些廠加工生産流程各不相同,部分廠家無法做到標準化生産,當月生産的茶和下月味道都不一樣。”缺少品牌效應,生産工藝落後,産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長期困擾紫陽富硒茶發展。
如何幫助當地茶産業從“小而散”發展成“大而強”?肖曉表示,為推進紫陽茶全産業鏈提升,建設銀行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同中糧集團、京東集團、紫陽縣政府四方聯動為當地茶産業發展提供全鏈條支援。就在今年1月,在建設銀行招商引資下,中糧集團旗下的中茶公司、建設銀行、紫陽縣政府三方以4:3:3比例出資註冊成立中茶紫陽茶葉有限公司,一期總投資達2000萬元。其中建行通過子公司設立“紫陽茶葉産業振興慈善信託”,以股權投資方式注資600萬元持股公司30%股份,慈善信託享有分紅將永久性用於支援紫陽縣茶産業發展。
紫陽縣中茶紫陽茶葉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該公司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冉雲鵬向記者介紹,就在成立一個月後,中茶紫陽茶葉有限公司就與紫陽本地8家茶企簽署合作協議,確定首批原料供應商;目前,該公司已與12家縣域龍頭茶企簽署供應採購協議,預計年採購額達1500萬元,可帶動10000名茶農增收,戶均增收預計達1萬元。
“引入先進工藝標準,是希望能將技術輻射至當地的茶企,間接倒逼當地茶産業升級,同時也能提升紫陽茶的附加值,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肖曉説道。
數字賦能優化鄉村治理模式
打開手機,進入軟體,根據監測的土壤酸鹼度、作物生長情況,快速選定好水肥藥配比、釋放速率,輕輕點擊幾下,覆蓋整個大棚的自動施肥系統便開始施肥工作,整個時間不過幾分鐘。這是財梁社區蘇壩蔬菜大棚産業園裏發生的真實一幕。
財梁社區,隸屬安康市漢濱區,地處秦巴山區深處,是建設銀行總行定點幫扶單位。過往,財梁社區轄內貧困人口占總人口一半,貧困發生率達52.9%。用建設銀行總行派駐財梁社區第一書記郝屹的話來講,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2019年,在建設銀行不懈援助下,實現脫貧出列,但仍存在底子薄、基礎差、品質不高等情況。為此,建設銀行結合當地資源稟賦,援建蔬菜大棚項目,並於2021年進一步支援其數字農業系統建設。據郝屹介紹,目前已建成設施蔬菜大棚200余畝,配套建設育苗溫室1個,輻射帶動露地蔬菜300余畝,園區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累計幫扶帶動財梁社區66人(其中脫貧戶41人),每人平均增收5千余元。
“經驗無法傳遞,數據化是唯一的選擇。”對於升級數字農業的原因,郝屹這樣説道。在他看來,過往農業種植依靠農民經驗,管理方式粗放,而借助於智慧農業系統,通過監測分析空氣濕度、土壤酸鹼度、肥料吸收、病蟲害等資訊,用以指導配方施肥,通過水肥藥一體化裝備,實時觀測並調節吸肥速率;同時,收集相關數據後,亦可構建出當地作物生長最佳模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精耕細作”。
不僅僅是數字農業,記者了解到,建設銀行綜合運用大數據、物聯網、政務雲、人工智慧等技術在安康全面開啟數字鄉村建設。據建行挂職幹部、安康市電子政務辦副主任張樹貴介紹,數字鄉村依託安康綜治資訊管理平臺、安康政務雲平臺、視頻共用服務平臺等基礎應用平臺,完成了村情概況、黨支部概況、教育、醫療、防返貧監測等7大類、36項種類的鄉村資源數據採集工作,實現了對鄉村“山水林田”以及“人地物事”全要素的數字化重構,並借助地理資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打造了“數字鄉村一張圖”。
在紫陽縣權河村,第一書記黨海剛向記者演示,借助於村主要出入口的攝像頭識別,精準抓拍過往車輛,主要道路路況亦一覽無余;在漢陰縣三柳村;第一書記馮凱悅向記者介紹金銀花農光互補基地項目,上有光伏發電、下兼農業生産,通過數字鄉村系統,手機即可查看當日光伏發電總量,調整光伏板角度;在嵐皋縣宏大村,記者看到,通過設置於村內高處的360度攝像頭智慧識別,第一書記姚明亮在手機上即可及時發現有無山火火源,防患于未然。
正如此前建設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田國立在安康進行定點扶貧工作調研時所説:“越是貧困的地方,越需要高科技的滋潤,越是要用網際網路思維來破解社會難題。”數字技術更新發展思路、優化産業升級流程,融入實際鄉村治理場景,正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引導資源活水流向縣域鄉間
“之前以為所謂‘活水’就是做個貸款,但當我來到這片鄉村振興‘前線’,才發現單單靠信貸資源,還不足以支撐讓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調研中,建行挂職幹部、漢陰縣委常委、副縣長郭梅軍向記者這樣感慨道。只有打通梗點堵點,讓多樣化的資源活水流入鄉村的田間地頭,才能盤活鄉村振興這盤“棋”。
就在去年9月,郭梅軍借助此前任建設銀行總行對外合作與跨境撮合處處長的資源優勢,聯繫中國駐荷蘭大使館,通過跨境撮合將荷蘭鬱金香、葡萄風信子等優質球根花卉品種引入漢陰,在漩渦鎮東河村試種。今年4月,試種的百畝鬱金香燦然綻放,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賞,間接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等業態增收50余萬元。今年6月下旬,試種的鬱金香完成種球采收,生長效果超出預期。漩渦鎮黨委書記劉仁宏向記者透露:“通過建行引入的訂單農業,所出售鬱金香商品球畝均保底收益達到5000元以上,超出周邊油菜種植收益10余倍,另外所剩的小種球可在次年繼續種植,實現可持續發展。”
漢陰縣鳳堰古梯田
不僅要把“高大上”的資源“引進來”,更要讓當地特色資源“走出去”。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受諸多因素制約,漢陰縣此前未建立縣級快遞分揀中心,物流資源“小而散”讓當地居民收發快遞不便,亦影響當地農副産品對外銷售。郭梅軍介紹,為解決制約“農村最後一公里”配送瓶頸難題,推動農村電商産業發展,建設銀行援建漢陰縣三級物流分揀中心,完善縣鎮鄉三級物流體系,通過整合當地主要物流企業資源,利用現有76個村級物流服務站,讓“快遞進村、山貨出村”。
在海拔1000多米,種植面積2600多畝的嵐皋縣南宮山鎮宏大村獼猴桃園,記者看到漸漸成熟的獼猴桃已挂滿枝頭。“這裡獼猴桃産業起步較晚,‘種’和‘銷’,都需要大力幫扶。”建行挂職幹部、嵐皋縣委常委、副縣長張鐵偉這樣説道。在種植方面,建設銀行為獼猴桃園引入智慧農業,幫助實現獼猴桃規範智慧化種植,提升産品産量和品質;在銷售方面,建設銀行通過建設銀行自身搭建的善融商務平臺,和分行採購訂單為當地獼猴桃産品打通銷售渠道,在幫銷農産品的同時,通過訂單定規矩、提要求,促進企業在售後、物流等方面全面提升能力,通過溯源對上游産業進行監督,形成良性發展的産業鏈。張鐵偉透露,僅在善融商務平臺,其每年銷售額就在200至300萬左右。此外,建設銀行還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將當地小小獼猴桃引向“進博會”的“大舞臺”。在去年11月的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建設銀行線下設立“建行·安康”幫扶産品專區,線上在善融商務平臺策劃“安康進進博”專題活動,雙線聯動進行推廣銷售,讓獼猴桃等一大批當地特色産品在“進博會”的世界級舞臺大放光彩。
嵐皋縣南宮山鎮宏大村獼猴桃園
除去産業資源引入幫扶外,建設銀行亦在同步引入教育資源,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高等教育等多領域推進,助力當地人才振興事業。
在基礎教育層面,建設銀行引入知名高校培訓資源,聯繫北京師範大學、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為安康市中小學進行素質教育、新高考改革、心理學等方面的專項培訓6000人次。並於今年8月13日啟動“新時代校園長培訓工程”,北京師範大學每年培訓“一區三縣”百名校園長。據肖曉透露,僅紫陽一縣就派出25位中小學校長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接受為期12天的培訓,並在新學期將培訓所學應用於治校實踐。
在職業教育層面,以嵐皋縣為例,建設銀行利用建行研修院和各分行的支援,培育職業教育中心作為當地培訓聯絡出口承接縣域培訓,同時協助職教中心與浙江農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提升職教中心老師素質、開拓職教辦學視野。張鐵偉表示,年內嵐皋縣已委託職業教育中心多個局委辦培訓10余期,培訓人數超過3000人,隨著職教中心能力的增強,職業教育的受重視程度也在逐年提升。
在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層面,建設銀行同安康市政府、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屬全日制普通公辦本科院——安康學院發起“共建鄉村振興學院”項目,于鄉村振興學院開展現代化鄉村建設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産學研合作,同時以縣鄉村三級幹部與村支兩委、鄉村振興帶頭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等鄉村振興三類重點人群為對象,加強教育培訓,以人才振興賦能鄉村振興。
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十四載接續付出,一代代“建行人”以辛勤與汗水踐行國有大行的初心與使命。未來,建設銀行表示將始終秉承“普惠、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保持幫扶力量不減、幫扶政策不變,充分發揮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優勢,書寫好鄉村振興新篇章。
(文內圖片由建設銀行提供 授權給中國網財經使用)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