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國是連“家事”,民生連民心。疫情尚未平息,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之下,我國宏觀經濟怎麼穩?碳中和碳達峰如何推進?房地産政策有哪些變與不變?鄉村振興有哪些新面貌?數字經濟有哪些新趨勢?
中國網財經採訪多位權威專家學者,前瞻2022年全國“兩會”熱點。
中國網財經2月28日訊(記者 譚夢桐)今年開端,數字經濟發展又被提到新高度。1月12日,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主要經濟形態,並且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邁向全面擴展期,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10%的發展目標。
截至2021年底,數字經濟規模預計佔GDP的比重是多少?“十四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在哪些行業?不同地區發展數字經濟有怎樣不同的特徵?如何破除數字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就上述問題,中國網財經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
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佔GDP比重或將超過40%
“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取得積極成效。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局長申長雨在介紹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有關情況時曾表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佔GDP的比重為38.6%。
“2021年整年,數字經濟市場雖然在強監管的態勢下,但佔GDP的比重或將超過40%。” 尹振濤表示:“數字經濟增速較之前會放緩,但數字經濟規模佔GDP的比重仍呈上升趨勢。”
對於數字經濟增速,尹振濤進一步分析認為,近十年數字經濟高速發展,就像汽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一樣,但汽車不會永遠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它需要調檔、換擋。經過十年高速發展,當前數字經濟保持穩定、健康增長更重要。
近十年來,行動通訊從4G“進化”到5G,我國5G行動通訊技術、設備及應用創新全球領先。工信部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國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142.5萬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超過150個。同時,網上購物、線上教育、遠端辦公、智慧醫療等全面融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工業網際網路等新技術與製造業加速融合。“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年均增速超過16.6%。
日前,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我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範發展、普惠共用的新階段。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10%,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産業數字化轉型邁上新臺階,數字産業化水準顯著提升。展望2035年,力爭形成統一公平、競爭有序、成熟完備的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
“數字經濟的機遇、空間還是非常大的,與各行各業的聯繫也越來越明顯。”展望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尹振濤表示。
“十四五”期間,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將在哪些行業?尹振濤認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最大機遇在於它本身是一個被力爭打造的行業,可以跟各行各業合作,顛覆傳統行業的組織形式、産品服務等。
多地政策發力數字經濟
日前,各地召開了地方兩會。各地如何發展數字經濟?不同地域發展數字經濟有怎樣不同的特徵?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落實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完善支援政策,加強算力演算法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出20個重大應用場景,推動形成區塊鏈、人工智慧、擴展超高清顯示等産業集群。
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將全力推動數字經濟積厚成勢。深化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做大做強數字安防、積體電路、智慧計算和智慧光伏等産業,推進類腦智慧、量子資訊等未來産業發展,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增長12%。
“各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各有各的特色。”尹振濤表示。“數字經濟發展重要的是在技術方面,原有的發達地區數字經濟發展會更加快速,技術能力較強的城市也有相應體現。”
尹振濤進一步提出,數字經濟在一些具有底層技術能力的中西部地區,包括合肥、西安、成都、重慶等一些技術型高校較多的城市,也是數字經濟發展非常好的平臺。
例如,重慶提出,加快生産設備、關鍵環節智慧化改造,新培育10個智慧工廠、100個數字化車間,完善工業網際網路産業生態,實施製造業“一鏈一網一平臺”試點示範。四川提出,積極推廣數字技術應用,加快建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動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製造“燈塔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各地紛紛搶佔數字經濟新賽道,但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數字鴻溝未有效彌合。對於彌合數字鴻溝,推進各地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尹振濤認為,大部分企業是需要數字化轉型的,但每個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實時進行調整、變化和轉型。
“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行業的引領,並且企業變革投入的資金將會很多。”尹振濤坦言,“在數字化轉型時也要考慮企業自身是否適應,制定穩步推進的計劃。”
數字經濟發展仍存多項問題待解
數字經濟高速、高品質發展過程中,也不乏存在“應用多基礎弱”的結構性失衡、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平臺壟斷等問題。
中國信通院發佈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1)》顯示,服務業、工業、農業數字經濟佔行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40.7%、21%和8.9%。科技部發佈的《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20》指出,當前人工智慧在技術層呈現中美雙寡頭競爭格局,中國在圖像、語音識別等應用層的專利領先,但在AI基礎技術及工具的研發方面仍然相對落後。
尹振濤認為,導致該問題的核心原因是數字經濟前期發展中存在諸多“空白地帶”。“後續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是加強技術。” 尹振濤表示。
對於亟待解決的結構性失衡問題解決,《“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給出了政策性指引。《規劃》指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快速擴張,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規範的問題較為突出,迫切需要轉變傳統發展方式,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提高我國數字經濟治理水準,走出一條高品質發展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發展不平衡的除了結構性上的失衡,還有東西部數字經濟發展的不均衡,一些西部城市、鄉村仍處在“空白地帶”。
為解決東西的發展不均衡問題,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並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孫偉表示,通過算力設施由東向西佈局,將帶動相關産業有效轉移,促進東西部數據流通、價值傳遞,延展東部發展空間,助力形成西部大開發新格局。
“數字經濟高速、高品質發展同時,也會出現平臺壟斷等一些負外部性問題。”尹振濤表示,數字經濟在經歷過快速膨脹發展期後,出現負外部性問題很正常,而解決負外部性問題的本質是實現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