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7月8日訊(記者 郭偉瑩) 作為2020年“7.8全國保險公眾宣傳日”系列發佈成果之一,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近日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以下簡稱社科院人口所)聯合發佈《2018-2019中國長期護理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以23個已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城市為調查框架,居住于當地主城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和30-59歲成年人兩個人群為調查對象,系統分析了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失能老人“護理服務群像”、成年人對失能風險的認知偏差及護理規劃意願等問題,為政府、相關金融行業、養老産業鏈等各領域了解老年人服務需要,預測成年人養老金融産品需求,精準定位相關政策及發展策略提供參考。
報告顯示,調查地區有4.8%老年人處於日常活動能力(即ADL)重度失能、7%處於中度失能狀態,總失能率為11.8%。基本自理能力的衰弱也伴隨著獨立生活能力(即IADL)的退化。依賴程度最嚴重——ADL和IADL均重度依賴的老年人佔比達25.4%,即有四分之一的老人需要得到全方位的照料。
同時,不同失能狀態的老年人呈現出較為複雜的護理服務需求。對於中度及重度失能老人,子女、親屬等非專業人員是主要的服務供給者,但服務中心隨失能程度的加重逐漸朝專業機構轉移。對重度失能老人來説,養老院或老年公寓的重要性顯著加強。
中度及重度失能老每人平均面臨較大的服務缺口和保障缺口。服務供給不足集中在協助服藥、壓瘡護理、心理諮詢等醫療護理服務方面,日常生活服務相對過剩。在費用支出方面,個人籌資水準較高,老人的支付意願也遠低於實際支付水準,保險保障、尤其是商業保險的作用亟待提高。
此外,報告發現66%受訪成年人對自身失能風險持過於樂觀的態度,低估了未來的護理需要。超過一半的成年人認為必須在年輕時就進行護理規劃,但更多人認為規劃的執行十分困難。護理規劃重要性和可行性之間的這一矛盾反映在商業人身保險配置組合上:與失能風險直接相關的長期護理保險在各類商業人身險中的購買率最低。
最後,報告分析了成年人“以房換護理”的態度——即“出售或抵押房産來支付護理服務費用”。約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願意接受“以房換護理”模式,表明以住房資産為基礎的各類金融産品、包括保險産品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作為一種養老保障工具,“以房換護理”模式適應的人群特徵非常鮮明。它更適合風險態度保守、自我養老儲備不足、偏好社區護理模式的中低收入人群或非本地戶口人員,當地住房資産價格高也會激發盤活房産資源的動力。
在以上發現的基礎上,報告提出了四點發展建議:一是加強以“重預防、多層次、強保障”為特點的養老體系建設頂層設計;二是抓痛點、補缺口,有針對性地加強護理服務産業建設;三是宣傳改變認知、政策鼓勵行動,提升成年人養老及護理規劃能力;四是找準“以房養老”在養老普惠金融中的定位,擴大發展空間。
針對“以房養老”,《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支援商業保險機構在地級以上城市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業務”,明確了“以房養老”作為養老普惠金融工具的性質,以及在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升養老支付能力方面的意義和作用。接下來,如何推動頂層設計的實施落地是所有相關行業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報告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討。首先,以老年護理服務需求為核心,成年人對“以房換護理”的接受度較高,人群接受度接近商業人壽保險的購買率,遠遠高於商業長期護理保險。如果能將潛在意願轉化為有效市場需求,以住房資産為基礎的各類金融産品、包括保險産品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作為一種養老保障工具,“以房換護理”所適應的人群特徵非常明確。比如,它更適合風險態度保守、自我養老儲備不足、對失能風險預期悲觀、偏好社區護理模式的中低收入人群或非本地戶口的外來人員,當地住房資産價格高也會激發盤活房産資源的動力。與之相反,“以房換護理”的模式不適合有著複雜家庭結構或傳統養老觀念的成年人。要發展“以房換護理”市場、或其他以房産為基礎的金融産品,建議加強發展政策的指向性,以特定人群為突破口,了解他們的需求特徵,尋找影響其參與意願及行動的主要因素,制定和推動有針對性的政策,並以此為契機擴展其發展空間。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