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網財經2月17日訊(記者 李春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是黨的二十大之後的首份一號文件,對“三農”工作的部署可謂目標更清晰、重點更明確。文件中的新提法如何理解?新任務如何落實?中國網財經採訪了中國農科院農經所産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鈺。
時隔14年,開啟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
“去年一號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糧食生産和重要農産品供給,今年措辭變成‘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在繼續強調穩産保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時,體現出了一種緊迫性。”鐘鈺表示。
我國糧食生産已經連續十九年豐收、連續八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在此基礎上,今年一號文件又提出了“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鐘鈺認為,這一方面是由於外部環境,局部的地緣危機導致全球農産品貿易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強,另一方面則是我國龐大人口基數下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的現實需要。
“雖然我國人口總量在去年已經是負增長,但這不代表每人平均糧食消耗也是負增長。”他表示,“隨著消費不斷升級,人們對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的需求還將剛性提升。”
我國上一次實施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是在2009年。當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2009~2020年)》,提出用12年時間新增500億公斤糧食生産能力。
“産能”不同於産量,按照上述規劃的解釋,是指“由資源狀況和經濟、技術條件所決定的,各種生産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相對穩定實現一定産量的糧食産出能力。”
2009年那輪糧食産能提升是採取“分區增産”的方式,綜合考慮集中連片和水資源等因素,著力打造糧食生産核心區。從結果來看效果顯著,我國糧食産能從當年的1萬億斤連邁三個千億斤臺階,穩定在了1.3萬億斤以上。
那麼今年的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應該採取怎樣的方法和路徑?鐘鈺認為,當前我國耕地資源越來越緊張,通過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産能的空間已經不大,未來更多要在提高“單産”上作文章。
“我國一些主要糧食品種的單産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鐘鈺介紹,“比如説玉米,我國單産只有420多公斤,相當於美國的六成。”
另一方面,從我國目前在糧食領域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儲備來説,實現産能提升包括一號文件中提到的“噸良田”,是具備可行性的。“比如説玉米實驗田單産最高可以達到1.5噸。大田當然不可能像實驗田那樣‘保姆式伺候’,産能要打個折扣,但經過各方努力和投入,未來也是有條件實現‘噸糧田’的。”鐘鈺表示。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發揮好勞動密集型産業作用
今年一號文件繼續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底線任務之一進行強調部署,其主攻方向為促進脫貧縣加快發展,聚焦産業就業。
“産業發展是根基,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只有産業發展了,我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礎才牢固。”鐘鈺稱。
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一號文件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方面給出了多項量化目標,例如: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重力爭提高到60%以上、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
“這使得目標更清晰、重點更明確了。”鐘鈺表示,“這也是與我們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和産業強國戰略相對應的。”
根據農業農村部此前公佈的數據,去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重超過55%,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規模3278萬人。據此,鐘鈺認為今年實現“60%以上”、“3000萬人以上”的目標是具備基礎和條件的。
在聚焦産業就業方面,一號文件提出“帶動脫貧縣更多承接和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
過去有一段時間,人們對勞動密集型産業存在片面認識,認為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屬於低端産業。也曾有一些地方主動拋棄或拒絕勞動密集型産業項目。
鐘鈺認為,應該辯證看待勞動密集型産業。産業本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關鍵看是否具有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産業最大的特點是就業吸納力強,同時它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與農村留守勞動力相匹配。能讓更多的農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並獲得比原來更高的收入,那麼勞動密集型産業就是具有比較優勢的。
從種植到初加工,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增加農民收入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今年一號文件倡導在産業融合上下功夫,推進農業産業“接二(第二産業)連三(第三産業)”,讓農民能更多分享産業增值收益。
例如,一號文件中提出“支援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業等發展農産品産地初加工,引導大型農業企業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
“從小麥到麵粉、從稻穀到大米這類初加工,一些發展較好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小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有能力做的,也有動力做。”鐘鈺表示,“但是到了闖市場、打品牌、搞研發的階段,就只有大型企業、龍頭企業有實力去做了。”
這樣一種“分工”,一方面鼓勵農民在能力範圍內拓展産業鏈,獲得更多收益,另一方面也引導大型企業不斷技術創新,向附加值更高的深層次産業鏈延伸。
鐘鈺以玉米加工産業為例,從玉米到澱粉,可以實現30%的産業增值。如果繼續向産業鏈深層次拓展,從中提取氨基酸、卵磷脂,則可以實現幾何級增值。
此外,鐘鈺表示,推動小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農産品初加工,也有利於搞活縣域經濟,讓縣城更有人氣,發展更有支撐。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業轉移人口在縣域內就近就業創業、在縣城落戶,盤踞中國經濟多年的城鄉二元格局以及由此帶來的諸多社會問題,都有望逐漸解決。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