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站內搜索

跨越文化,中外“清明節”如何共鳴與共情?

發佈時間:2025-04-07 09:06:53 | 來源:中新社 | 作者:李京澤 | 責任編輯:葛蕾

中新社北京4月3日電題:跨越文化,中外“清明節”如何共鳴與共情?

——專訪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殯葬治理研究分會會長楊根來

中新社記者 李京澤


楊柳依依道春意,又是一年清明時。對中國人來説,清明節是歸家掃墓祭祖、緬懷先人的日子。其實,在海外,也有不少與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和習俗。

中外“清明節”雖有著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上的差異,但又有跨越文化的共同價值和共通情感。這些共鳴與共情蘊含著人們對生命與死亡怎樣的思考?其如何成為跨越國界的語言?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殯葬治理研究分會會長、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民政服務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楊根來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海外也有一些與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和習俗,您能否舉例比較它們與清明節在表現形式與文化內涵上的差異?

楊根來:在中國,人們會在清明節歸家掃墓祭祖、出遊賞春。這一節日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節氣與人文節日的雙重屬性,體現了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敬、對孝道的傳承和對自然的敬畏。清明節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等被廣大國人認同,早已成為社會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

亞洲、美洲、歐洲一些國家均有與清明節相似的節日,在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上與清明節有諸多不同。比如,日本盂蘭盆節源於佛教的“盂蘭盆會”,其融入了日本本土的神道教信仰和民俗文化,當地人會在節日期間返鄉祭祖;尼泊爾神牛節與印度教信仰密切相關,當地人會在河邊點燃油燈,將其放入河中漂流,寓意為逝者照亮通往另一個世界的路;墨西哥的亡靈節融合了印第安人的傳統文化和西班牙的天主教文化,當地人會為逝者掃墓,在墓地周圍種萬壽菊,舉行各種遊行和聚會以迎接逝者的靈魂;德國萬靈節源於天主教的傳統,人們會在墓地獻上鮮花以表哀思,許多家庭還會為逝者點燃蠟燭,在墓前默默悼念。


當地時間2023年11月4日,墨西哥亡靈節慶祝活動在巴西聖保羅拉丁美洲紀念館舉行。中新社記者林春茵攝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人們會在清明時節祭祖掃墓、踏青遊春。在海外的類似節日中,當地人除了祭奠逝者,也會舉行聚會、慶典等活動。在這些節日中,人們沒有過度沉溺于悲傷,而是更多表達追思,如何理解“哀而不傷”的共性?

楊根來:上述節日中“哀而不傷”的共性是文化傳統、心理需求、生命觀等使然,它們都蘊含著不同文化對生死的獨特認知、對逝者的哀思緬懷和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就中國的清明節而言,其既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生命萌發的時節,這一重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然規律的順應。

從某種角度而言,適度的紀念活動和積極的氛圍有助於生者緩解失去親人的痛苦,達到心理上的調適。適當的慶祝肯定了生命的美好和珍貴,也提醒世人,雖然逝者已去,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會通過生者的傳承和紀念得以延續。這不僅讓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減少了恐懼和悲傷,還更多地引導人們以更積極的態度對待生命。

此外,這類節日也是傳承家族傳統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時刻。人們在祭祀時回憶祖先的功德,激勵後人傳承和發揚優良傳統。除了對逝者個體的緬懷,這些節日還具有傳承文化、凝聚人心的積極意義,進而沖淡了過度悲傷的情緒。


2024年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舉行。圖為樂舞告祭。中新社記者張遠攝

中新社記者:清明節伴隨著人們對生命與死亡的思考,受儒家文化影響,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在其他文化體系中,有哪些與慎終追遠相似的價值追求?

楊根來:清明節是一個引發人們對生命與死亡進行深刻思考的節日,儒家文化所倡導的慎終追遠在其中有著重要的體現和深遠的影響。在儒家思想中,孝是核心價值觀之一,慎終追遠是孝道的具體實踐。通過在清明節莊重地祭祀祖先、緬懷逝者,人們表達對先人的感恩與敬意,強調家族傳承和血脈延續的重要性。

在不同文化體系中,有許多與中國儒家文化慎終追遠相似的價值追求。如佛教的喪葬儀式通常包括誦經、唸佛等,旨在為逝者超度,幫助其往生善道;基督教強調對逝者的尊重和關愛,認為每個人無論生前經歷如何,都應得到有尊嚴的送別;猶太人也非常注重家族傳承,在特定的節日和場合,回憶祖先的經歷和成就,教育後代銘記家族的根源和歷史使命。這些均體現了對逝者的尊重和對死亡的敬畏,與“慎終”的觀念相似。

中新社記者:清明節與喪葬文化有著密切關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喪葬文化在新時代正融入綠色環保理念。在全球範圍內,這是否已成為一種趨勢?綠色環保理念如何影響了當代人對喪葬文化的認知?

楊根來:在全球範圍內,喪葬文化融入綠色環保理念已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如英、美、澳等國都開始推行自然葬法,很多人摒棄了傳統的棺木和混凝土墓穴,採用可降解的葬具(棺材和骨灰盒等),讓逝者的遺體回歸自然。在墓地的建設和維護方面,也注重綠色環保,採用太陽能照明,增加了綠化面積,將墓地與公園相結合,打造成綠色生態空間,供人們緬懷逝者的同時,也為城市增添綠意。

環保理念使當代人在喪葬方式上有了更多元的選擇,目前,越來越多人開始接受骨灰樹葬、海葬、花壇葬等生態葬法。對喪葬的觀念也從傳統的注重形式和排場,逐漸轉變為更關注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通過更環保的方式來處理逝者的身後事,體現了對生命和自然的雙重尊重,讓逝者與自然融為一體,也為後人提供了別樣的緬懷意境。既保留了傳統喪葬文化中緬懷逝者、傳承孝道等理念,也通過融入環保元素賦予了傳統儀式新的形式,讓喪葬文化在適應時代發展的同時,保持其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


2025年3月30日,“碧海寄情,愛在滄溟”——2025年京津冀海葬啟航活動在天津渤海灣舉行。圖為家屬撒花紀念逝者。中新社記者易海菲攝

中新社記者:全球化時代,中外“清明節”為跨越國界的對話提供一種可能。比如,以墨西哥亡靈節為靈感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在中國大受好評。您認為這些節日的哪些共性令它們成為跨文化傳播中的獨特語言?

楊根來:中外“清明節”在情感表達、文化內涵以及社會功能等方面存在共性。它們都承載著人們對逝者的緬懷追思之情,蘊含著人們對生命的敬畏之心,這一價值共鳴能夠跨越文化差異,觸動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心靈。

此外,對逝者的深情是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文化現象,這有助於在跨文化傳播中促進相互理解和認同。

總的看來,中外“清明節”在文化傳承、身份認同、凝聚社群上的共性,能夠讓不同國家的人們更好地了解彼此。這些節日為人們提供了交流互動的平臺,無論是家庭成員之間、社區成員之間還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之間,都可以通過其進行文化交流、情感溝通和思想碰撞,增進相互欣賞和尊重。(完)

受訪者簡介:


楊根來。受訪者供圖

楊根來,民政職業大學三級教授、省級優秀教師、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教育部智慧康養專業國家級教學資源庫項目主持人。現任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殯葬治理研究分會會長、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民政服務與管理學院老年專業特聘帶頭人等。教育部、人社部、民政部等國家教學標準、職業標準起草人。主持部級課題20余項、主編教材20余部,主編“十三五”“十四五”職教國規教材7本,發表文章100余篇。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