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洛神賦圖》的傳世價值何在?為何千古流芳?

發佈時間:2024-12-31 08:56:53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韓宏 | 責任編輯:葛蕾

繪畫,作為最古老的藝術創作形式之一,記錄著人類對世間萬物的觀察,承載著對世事滄桑的思考。歲末年初之際,中新社“東西問”12月30日起推出“傳世名畫”系列策劃,第一期共六篇,每篇聚焦一幅中國畫名作,以期展示中式審美,講述文物故事,闡釋文化意蘊,喚起中外共情。敬請垂注。

中新社瀋陽12月30日電題:《洛神賦圖》為何千古流芳?

——專訪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 董寶厚

中新社記者 韓宏


晉代畫家顧愷之以曹植名篇《洛神賦》為對象,創作了人物畫長卷《洛神賦圖》。在現存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較早來自文學作品的畫作。此圖真跡未能流傳,宋人的摹本較好地保留了原作風貌,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赫赫名跡。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宋佚名《洛神賦圖卷》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原作風貌,是該館“鎮館之寶”之一。這件國寶級文物的傳世價值何在?它如何將文學作品轉化為繪畫作品?反映了魏晉時期哪些繪畫藝術特點?近日,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傳為晉代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作為經典名作,其傳世價值何在?

董寶厚:《洛神賦圖》作為傳世經典名作,描繪了曹植在返回封地途中于洛水邊與洛神相遇,互傳情愫後又因人神殊途,不得已分離的故事。其傳世價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該作源自三國時期文學名篇《洛神賦》。談及《洛神賦圖》,就先要提到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名作《洛神賦》。此賦文詞優美、富有想像力,在中國文學史上評價很高。文中很多詞句流傳至今並被沿用,如小説《天龍八部》中提到的“淩波微步”、形容女子眼睛明亮的“明眸善睞”等,均出自《洛神賦》。

其次,傳為晉代名家顧愷之所繪。顧愷之博學多才,善繪畫,行筆如春蠶吐絲,人物畫尤具點睛之妙。據史書記載,他有“三絕”,即“才絕、畫絕、癡絕”。顧愷之以《洛神賦》為依託進行創作,繪製了長達近6米的畫卷《洛神賦圖》,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有著重要價值。

再則,《洛神賦圖》開創了中國故事畫的先河,被認為是較早依據文學作品的畫作,為後世故事畫創作提供了借鑒。如後人創作的《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赤壁賦》等均是將文學作品轉化為繪畫作品的代表,創作方式也與《洛神賦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參觀者在遼寧省博物館欣賞宋佚名《洛神賦圖卷》。中新社記者 韓宏 攝

中新社記者:作為一幅長卷故事畫,《洛神賦圖》如何通過繪畫形式講述文學經典?傳統文化元素如何在畫中體現出來?

董寶厚:《洛神賦圖》戲劇般地描繪了故事。此前,遼寧省博物館在展覽中用現代語言將其分為“五幕”:邂逅、定情、情變、分別、悵歸。

依託《洛神賦》的敘事性,《洛神賦圖》也採用了敘事性的方式分區域展開。在這幅長卷的不同情節中間,畫者用樹、石、山進行連接,讓情節之間既有自然過渡,又有恰當分隔。雖然畫卷中有60多個人物出現,但人物姿態各異、依情節分佈。

事實上,《洛神賦圖》與《洛神賦》原文並不完全一致,不能將《洛神賦圖》看作是《洛神賦》的附庸。顧愷之強調畫家要將自己的主觀情思“遷入”客觀對象中,以獲得深刻的藝術感受,並將其轉化為藝術形象。他巧妙地運用山水、雲霧、樹木等元素,營造了一種神秘優美的意境,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在對情節描述的詳略方面也有個人見解。

例如,在《洛神賦》中,“六龍儼以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挾轂,水禽翔而為衛。”這是描述洛神離開的場景。以此為依託,畫者想像了洛神坐在六隻龍駕駛的雲車上回望人間,旁邊鯨鯢等做護衛的場景,畫面極具氣勢,場景震撼,可以看出畫家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表現力。

《洛神賦圖》是將繪畫與文學藝術完美結合的傳世經典畫作。畫中的鯨鯢、水禽等形象大多取自《山海經》;人物服飾、車船等描繪皆符合當時背景,如曹植當時被封為“陳王”,在畫中他的出現一般會有華蓋、儀仗隊;在人神的區別上,曹植的衣服自然下垂,而洛神的衣服是飄揚的,可以説人神殊途的基調貫穿全篇。

遼寧省博物館藏宋佚名《洛神賦圖卷》(局部)。(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中新社記者:如何從人物畫等角度欣賞《洛神賦圖》的獨到之處?其反映了魏晉時期哪些繪畫藝術特點?

董寶厚:從中國美術史上看,《洛神賦圖》不僅體現了魏晉時期人物畫特色,還幫助人們了解山水畫起源時期的一些樣貌和樣態。

從人物畫角度看,《洛神賦圖》表達了顧愷之“以形寫神”“傳神寫照,盡在阿堵(眼睛)中”的藝術主張。他認為繪畫不僅要描繪人物的外在形態,更要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氣質。圖中人物形象刻畫細膩入微,頗為傳神,通過對姿態、神情、動作的描繪,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狀態。

如《洛神賦圖》中有一幕是曹植站在洛水邊望向洛神,洛神站在洛水上也注意到岸邊有人關注她。畫中的洛神才一寸多,但卻畫出了人物的矜持和眼中的警惕;而第二幕時,洛神的眼神更多是對曹植的欣賞。可見畫家在繪製每一個情節時,不是簡單地複製一個人物,而是關注人物情緒的變化。

宋佚名《洛神賦圖卷》(局部)。受訪者供圖

從山水畫角度看,《洛神賦圖》為研究魏晉時期山水畫特點提供了素材。魏晉時期,山水詩、田園詩興起,山水畫處於萌芽狀態。唐代文獻記載,魏晉時期山水畫的特點是“人大於山、水不容泛”,説明人和山水的比例不協調,這也體現了山水畫尚處於萌芽狀態。宋代以後,山水畫才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品類。《洛神賦圖》中有很多與山水有關的元素,展現了魏晉時期山水畫的特徵。

中新社記者:“丰神有儀——遼寧省博物館藏中國古代人物畫展”日前開展,館藏宋佚名《洛神賦圖卷》一經亮相便頗受關注,這件作品有何獨特之處?

董寶厚:由於魏晉時期年代久遠,書畫作品保存難度大,傳為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已看不到真跡,而是以摹本的形式流傳。目前僅存相對完整且年代較早的摹本有四本,分別是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的一本、故宮博物院的兩本、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一本。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宋佚名《洛神賦圖卷》是公認最接近原作的一本。雖是宋代摹本,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原作風貌,反映了六朝祖本的章法佈局,“晉尚故實”的時代風格。可以説,在原作不存在的情況下,它被看成是下真跡一等,是研究以顧愷之為代表的魏晉時期繪畫作品不可繞開的一幅。

宋佚名《洛神賦圖卷》採用圖文結合的連續式佈局章法,是目前所知《洛神賦圖》中唯一在畫面中書寫有賦文的宋摹本。它將《洛神賦》全文分作許多長短不一的段落,並分別與相關圖像結合。

中新社記者:《洛神賦圖》有哪些待研究的地方?未來如何傳承下去?

董寶厚:研究越深入,可研究的問題就越多。關於流傳情況,如遼博收藏的宋佚名《洛神賦圖卷》在南宋初藏于內府,明代經葉鈳、項元汴等遞藏,清初經王鐸、梁清標遞藏,後入內府,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這一摹本從南宋到明代的流傳不是很清晰。

關於作品內容,如洛神每次出現手中都有一把扇子,而曹植沒有,但在最後一部分曹植手中卻拿了一把和洛神之前拿的一模一樣的扇子,但在曹植的《洛神賦》中卻只字未提扇子的事,這也值得注意。

此外,遼博收藏的這一摹本上的文字到底是誰寫的、什麼時間寫的,學界對於圖中賦文的認識還沒有達成一致。目前尚不能確定傳為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上是否有賦文,但摹本上的文字可確定是宋人所寫。

如今越來越多的觀眾尤其是年輕人走進博物館,他們想要了解古代的歷史,了解古人的生活環境和精神世界。此前,遼博與遼寧歌舞團合作舉辦《洛神賦圖》舞蹈“快閃”活動,以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展現,以舞蹈詮釋文物精髓,讓靜態的畫面“動”起來,用跨界融合的方式讓國寶“活”起來,也有助於人們走近文物,了解文物背後故事。(完)

受訪者簡介:

董寶厚。受訪者供圖

董寶厚,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魯迅美術學院史論係畢業,2002年進入遼寧省博物館工作至今,從事書畫研究、鑒定、策展等工作,先後策劃《大匠之門》《神駿留真》《懷袖丹青》《滿庭芳華》《“又見大唐”精品文物展》《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等二十余個展覽,《山高水長》展入選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徵集重點推介項目,並榮獲“第十八屆(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