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8月21日電題:《黑神話:悟空》中何以得見石窟版《清明上河圖》?
——專訪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 蔣思維
中新社記者 鐘旖
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其始建於初唐,至兩宋達到鼎盛,5萬餘尊石窟造像是西元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最高水準的代表之一。近期備受海內外關注的中國國産遊戲《黑神話:悟空》中,大足石刻不少場景得以1:1呈現,令不少玩家大呼震撼。
大足石刻為何被稱作石窟版《清明上河圖》?其保護髮展有何亮眼成果?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作出闡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重慶市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有何鮮明特徵?在當前備受關注的中國國産遊戲《黑神話:悟空》中,為何有它的身影?
蔣思維:大足石刻,是自唐宋以來保存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內,主要雕刻于崖壁的石刻造像總稱,迄今公佈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刻達75處,造像5萬餘尊。
1999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把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時認為,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為代表的大足石刻,美術價值之高,風格和題材之多樣化,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水準之一。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密宗,與中國的道教和孔子儒家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三教合一”,形成了影響很大的三教和睦相處現象。大足石刻也是繼敦煌莫高窟後,中國第二個石窟類世界文化遺産。
大足石刻的造像時期主要為唐末、五代和南宋,特別是南宋造像最多,具有鮮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等諸多特色。南宋之後,世界範圍內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規模和影響力的石窟造像,因此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後的豐碑”。
在遊戲《黑神話:悟空》中,出現了不少佛教名勝古跡、唐宋文物遺跡。大足石刻寶頂山的千手觀音、西方凈土變、地獄變相等石窟造像被1:1還原,讓玩家在虛擬世界中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遊戲與石窟寺,兩者看似分離,實則在時代背景、宗教表現等方面有關聯、融合之處。比如遊戲中還原的“地獄變相”,在實物造像中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菩薩,下層為地獄,美與醜、善與惡的扭曲對比可恰到好處地反映遊戲主人公所處的情境。可以説,大足石刻的細膩雕刻和神秘氛圍,為遊戲提供了相應的視覺素材和靈感。
中新社記者:大足石刻至兩宋時達到鼎盛。業界有不少專家學者稱大足石刻為立體版、石窟版《清明上河圖》,原因為何?
蔣思維:在大足石刻諸多文化價值中,世俗化、生活化是其中極為重要的特色,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除了佛菩薩等題材的石刻,大足石刻中還有很多描繪當時人們世俗生活和民俗風情的造像,將石窟藝術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從各個側面濃縮反映了西元9世紀至13世紀間的中國社會生活,使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在經過長期發展後完成了中國化進程。
寶頂山中的造像題材尤其展現了廣闊的世俗生活場景。該處石刻造像中有諸多南宋社會生活場景,比如清晨起來喂雞的養雞女、姿態優美的吹笛女、擔負雙親在外行乞的孝子、眾人醉酒後的表情等。這些大多在日常生活中可見的情景,在佛教石窟藝術殿堂中得到生動展現,令人驚奇。
其中,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禪宗造像《牧牛圖》頗為醒目。這龕造像依山傍勢,曲折起伏地刻在近30米長的岩面上,共分十二組,圖文相配,十牧十牛穿于山水林泉之中,反映古人山中牧牛的場景。牧人或揮鞭馴牛、牽牛徐行,或並肩耳語、橫笛獨奏,或袒胸露懷、憨然憩睡;牛群或舔蹄飲水,或跪地而息,宛若一曲田園牧歌。其實,結合時代背景,《牧牛圖》看似在講牧牛人和牛之間的互動變化,實則是用生活化的方式傳達出佛教禪觀的修正過程。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馴牛的過程即為修行者悟禪入道的過程,亦可看作每個人從初生牛犢到成長、成熟、成功的人生歷程。
大足石刻《牧牛圖》。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父母恩重經變相》係歌頌父母養育之恩的典範之作。古代匠人以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子女的艱辛過程為主題,形象地雕刻了“懷胎守護恩”“臨産受苦恩”“生子忘憂恩”等十組畫面,情節連貫,感人肺腑,如同連環畫一般再現了人間生活。
大足石刻《父母恩重經變相》。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造像,將世俗人物作為雕刻的主要部分呈現在龕窟中,將百姓生活以立體生動的方式記錄在崖壁上,呈現如《清明上河圖》般的繁盛景象,展現了古代社會的多元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狀態,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大足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人們日常生活的安定、富裕,亦成為後代專家學者了解和研究宋代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
大足石刻的世俗化、生活化特色,見證了中國石窟藝術在唐宋的重要轉變,具有極高的歷史人文價值,對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也具有重要意義。
大足石刻自1980年對外開放以來,逐漸蜚聲中外,不僅中外名人接踵而至,學者亦為之矚目。基辛格、吳作棟、西哈努克親王及夫人等多國政要都曾到訪大足石刻。
基辛格留言稱:“遊覽寶頂山石窟是我們此行最精彩的景點,能夠一睹這一超凡脫群的遺跡實屬難得。”吳作棟則題詞寫下:這個地方反映了中國豐富的歷史,這個地方讓人思考生命的意義。
遊客參觀大足石刻。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中新社記者:石窟寺的保護一直備受國際關注。大足石刻的保護髮展有何亮眼成果?您如何看待此次與遊戲《黑神話:悟空》的跨界合作?
蔣思維:在70多年的探索與發展中,大足石刻保護逐漸形成了“重視前期勘察研究及試驗成果支撐,科學研究貫徹保護過程,動態設計和精細化實施”的工作模式,並將考古學、美術學、建築學、地質學等多個學科融合為一體,形成綜合性保護科學,同時在保護工作精細化、精準化探測和少干預實施等方面形成較成熟的技術體系。這一日常維護與預防性保護為主體的保護模式,逐步得以推廣。
中外交流互鑒也是大足石刻開展保護工作的重要一環。例如,2019年至2021年,大足石刻研究院與義大利威尼托文化遺産集群合作開展“舒成岩摩崖造像保護”項目,開啟了義大利與中國西南地區在石質文物保護與修復領域的實質性技術合作。2022年,大足石刻研究院還與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圍繞“峰山寺摩崖造像”的環境監測、保存狀況評價相關現場調查與室內實驗、風化病害機理研究、修復保護材料研究等開展合作。
只重保護不講利用,文物只能“孤芳自賞”。近年來,大足石刻研究院充分利用融媒體平臺、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場景復原等科技手段,構建傳播矩陣,建設數字博物館,開發文創産品和數字藏品,形成線上雲遊、線下體驗的“孿生”格局。遊客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大足石刻的獨特魅力。
《黑神話:悟空》遊戲團隊在大足石刻做了充分的實地考察,並採用實景掃描技術取景、製作,把中華文化直觀地呈現在全球玩家眼前,可以説是古老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全新嘗試。
我也注意到,該遊戲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創造力,吸引了眾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國際玩家,這對打破文化隔閡,增進對中國的了解和認同具有意義。當然,通過這種方式得以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熟知世界文化遺産的魅力,也為大足石刻的保護、傳承、宣傳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圖為遊戲《黑神話:悟空》製作團隊在大足石刻實地採集素材。 (兔角科技供圖)
中新社記者:日前,大足石刻全新開啟了“五山聯動”新遊徑。這是否代表著大足石刻的保護,已到了成熟且可向更多人共用成果的階段?
蔣思維:長期以來,大足石刻的保護受到各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心和關注,實施了一大批保護項目,並取得了一些成果。這其中,就包括新開放的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三處造像點。
這三山是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五山”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中國文化演進中,儒家、佛教、道教思想走向融合的歷程上,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其中,南山石刻以三清古洞為代表,完整反映了宋代道教神係;石門山石刻佛、道合一,十聖觀音、孔雀明王等造像精美絕倫;石篆山是儒釋道完美融合代表,其中的青年孔子形象更是難得一見。
三山的開放,豐富了大足石刻旅遊路徑及遊覽內容,不僅是進一步讓世人領略大足石刻獨特魅力的重要補充,也是“讓文物活起來”在大足的一個具體體現。我們相信,“五山聯動”將向世人更集中地展現大足石刻“三教融合”的文化特色,以及石窟中國化的藝術風采。(完)
受訪者簡介:
蔣思維。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蔣思維,畢業于四川師範學院,文博研究館員,現任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長期致力於大足石刻保護與管理工作,近年主持完成寶頂山大佛灣水害治理工程、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産地監測預警等10余個重要文物保護項目;負責組織實施中日合作、中意合作大足石刻保護2項國際合作項目,完成科研項目5項,併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2021年被聘為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專家,同年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專家庫專家。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