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福州7月18日訊(記者 秦金月)7月17日,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邊會——世界自然遺産與生物多樣性:濱海候鳥棲息地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在福州開幕。會議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辦,鹽城市人民政府、天合公益基金會聯合承辦。
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林草系統相關負責人及代表、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遺産地及提名地代表及相關專家學者等100余人齊聚一堂,交流分享世界自然遺産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經驗,共議濱海候鳥棲息地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彭有冬,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裁兼理事會主席、第28屆世界遺産大會主席章新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發表致辭講話。
彭有冬指出,中國的濱海濕地擁有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不僅支撐著具有國際意義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上的數百萬遷徙水鳥,還孕育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表示,中國將於2022年申報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遺産地,以保護中國黃(渤)海區域其他重要候鳥棲息地,推動全球共同守護東亞-澳大利西亞鳥類遷飛路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綠色動力和旺盛活力。
章新勝在致辭中表示,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系列世界遺産地及提名地是多種瀕危候鳥的重要停歇、越冬或繁殖地,構成了全球溫帶地區最為多樣、宏偉的沿海景觀和生態系統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突出全球普遍價值,不僅是江蘇的平臺,東部沿海的平臺,更多的是世界的平臺。希望能通過此次會議在濱海候鳥棲息地領域探索立足遺産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為國際社會提供遺産保護與地區發展難題的解決方案。
夏澤翰在致辭中充分肯定了中國政府在自然遺産地保護管理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實踐摸索出的寶貴經驗。
會議現場座無虛席,線上線下互動熱烈。高峰對話上,國際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主席、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主任雷光春參與對話主持。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代表、鹽城市副市長蔣巍,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提名地代表、上海市崇明東灘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鈕棟樑,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正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夥伴關係秘書長道格·沃金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全球保護區項目負責人特雷弗·桑德維,瓦登海秘書處秘書長伯納德·貝倫茲等嘉賓通過線上線下交流對話,各自分享了在濱海地區候鳥棲息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和可持續發展經驗。
據專家介紹,目前全球有大約三分之二的城市和接近70%的人口分佈在沿海區域,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受人類影響突出,濱海濕地區域已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的敏感區和生態系統的脆弱區,是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
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是我國第二次承辦世界遺産大會,也是我國在世界遺産保護領域承辦的最高規格的國際會議,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也將於今年10月在我國昆明召開。為策應兩場大會主題,此次“世界自然遺産與生物多樣性:濱海候鳥棲息地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主題邊會立足生物多樣性保護及世界自然遺産對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的貢獻,將進一步推動濱海候鳥棲息地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濱海候鳥的跨區域保護協調合作,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