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險騙保讓保險公司增加了額外成本,危害了公司和行業的健康發展,給保險資金帶來了風險,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行業規則,騙保行為推高了保險産品和服務的價格,最終為此埋單的是所有投保者。
據《人民日報》7月4日報道,自2015年3月中國保監會出臺《關於深化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啟動車險市場化改革試點後,隨著第三批18個費改地區在2016年6月底完成切換,全國持續一年的商車險費改終於進入尾聲。最近,不少私家車主發現,續保車輛的費率浮動幅度比以前更大了。同時,不少網友吐槽:一些自稱“有內部關係”、能協助理賠的人,一些聲稱可以幫車主“修車又拿錢”的人,不斷打電話或者發短信、微信蠱惑車主,他們可以幫助車主減輕來年因費率上浮而增加的保險負擔。
這些聽起來讓一些車主動心的説辭,這些自稱可以為車主解決難題的人,背後連結的是一群“幽靈”——車險騙保團夥。
事實上,車險騙保行為幾乎成了車險業務的伴生物,不僅有職業型團夥騙保,也有“獨狼”式詐騙。在騙保團夥中,既有故意製造事故的“撞車手”,把小剮蹭變成大事故的汽修店老闆,也有專門從事保險理賠的無良律師,還有裏應外合的保險公司定損員,他們形成一個鏈條,提供“一條龍”式的騙保服務;一些專事“碰瓷”的“獨狼”,已經從尋找機會偶然製造事故騙保索賠,上升到在不同城市選擇固定的“理想”的地段“碰瓷”。
一些披露的車險騙保案例向人們展現出種種“嘆為觀止”的騙保手段。比如,去理賠的車被人為再撞後重新修好,擴大理賠金額;有些汽修店雇傭職業“撞車手”,駕駛送店維修或保養的車輛故意製造車禍,然後利用車險代理身份向保險公司索賠;有些車險詐騙團夥偽造車牌號、行駛證等資料,跨省流竄作案;有些維修店甚至養著一些名牌“老車”,借助零配件難找、定損價格高,騙取理賠金差價。那些遭黑手的車主多被“熱心”的協助理賠人員和代理理賠4S店蒙蔽,其受損車輛也埋下風險隱患。
車險騙保讓保險公司增加了額外成本,危害了公司和行業的健康發展,給保險資金帶來了風險,按照“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行業規則,騙保行為推高了保險産品和服務的價格,最終為此埋單的是所有投保者。
車險騙保倡狂、野蠻生長,暴露出車險騙保監管體系中的一些“灰色地帶”。比如,車險騙保案多數案值低,達不到立案要求,公安機關不管;一些保險公司自身管理存在漏洞,車險條款存在疏漏,給騙保提供了空間;個別保險公司出於市場競爭的壓力,有意無意地放任一些騙保行為的存在;一些保險公司囿于條件和規則所限,自行調查取證經常陷入取證難的尷尬。
防範車險騙保,已不是保險公司一家的事,它需要車主、保險公司、監管部門的共同行動。借鑒國際通行規則,強化車險騙保的預防,夯實監管與打擊機制,至關重要。事實上,在其他一些國家,打擊車險騙保已經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車險騙保資訊共用、第三方調查都是相對成熟的機制。
有鋻於此,可行的路徑是,保監會、行業協會應鼓勵保險公司借助第三方力量開展調查,司法部門應賦予第三方機構調查取證權;在“誠信受獎、失信受罰”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將維修店、4S店的騙保行為納入其中,取消其車險代理資質,降低其銀行授信;建立透明的車險資訊共用機制,改變目前一些公司“單兵作戰”的防範模式,形成統一有效的聯動機制;開放車險投保人查詢平臺,給投保人知情權、最優選擇權,提供預防騙保“攻略”。同時,進一步完善公安機關的辦案程式,提高法律懲罰的力度。
免責聲明:中國網汽車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