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騰訊終於以官方的身份,在微信的朋友圈投放了第一輪廣告。有人的地方就有廣告,按理説微信的用戶早已過億,在微信上早已經有人以各種形式,或圈內或圈外,不斷地發放形形色色的廣告內容。
我的地盤我作主,身為主人家的騰訊開檔搞起了紅紅火火的微信,打開門做“生意”每天的開銷不會是一個小數目。名正言順地投廣告賺點零用錢(對騰訊而言也真是小錢),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不過,這輪廣告投放的形式由於是“分門別類”,為此,在朋友圈內被廣泛熱議的同時,也引來了刷屏無數。
騰訊第一輪在朋友圈投放的廣告,分別有來自汽車、手機、汽水等3個行業的品牌。有人説看到的是汽車,有人説收到的是手機,也有人説只有汽水,甚至有人説什麼也沒有看到。總之就是內容不一。於是乎,各類型分析性文章也就不斷涌現,其中最主流的觀點是説,在大數據時代下,其實騰訊是通過數據分析每一個微信用戶的消費屬性後,再有選擇性地分門別類投放廣告內容。“土豪”級的,收到的會是汽車廣告;“白領”級的,看到的則是手機廣告;而“屌絲”級的,就只能打開汽水廣告;至於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對不起,那就該幹什麼幹什麼去,當從來沒有事情發生過。
以上觀點雖然並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但聽起來除了有調侃成份之外,也是有幾分道理的。試想一下,假如從大數據中真的能夠獲取高準確率的答案,那麼像寶馬這種豪車級別的汽車品牌,如果一天到晚將廣告投放到一個只是生活在溫飽線的平民身上,其結果將會是如何呢?事倍功半。
從這一次騰訊在微信朋友圈投放廣告的手法中,汽車行業你學到了什麼?同樣是試想一下,假如一款用來沖銷量的平民車,如果廠家宣傳的重點,只是放在了以汽車玩家聚集為主的媒體平臺,其宣傳效果會是怎麼樣的一個情況呢?同樣是事倍功半。
其實同類例子還有不少。馬化騰、馬雲等能有今天這樣驕人的成績,一定都有過人之處。在網際網路大潮之下,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夠投身到網際網路行業之中。近一兩年來,“網際網路思維”的説法無孔不入,説得太氾濫了聽起來都有一種讓人“吐”的感覺。但這一次騰訊在微信朋友圈投放廣告的手法,還是有值得汽車行業學習的地方。(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