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專訪北京交管局原副局長:擁堵費該怎麼收

發佈時間:2016-05-31 11:23:51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有一位專家的觀點在朋友圈被轉翻了天,這個人叫毛保華,是中國綜合交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他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了一句:交通擁堵費應該在每天20到50元。結果就火了,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根據媒體報道,近日,在北京政協的霧霾治理協商會上,北京環保局和交通委等部門表示明確,已經初步制定交通擁堵收費政策方案和技術方案,目前正處於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論證階段,其實在涉及毛保華的那篇報道當中,也赫然寫著“對於如何收費、收費標準,目前暫無定論。”而毛保華僅僅是根據經驗做了一個簡單的推論就結結實實躺槍了,至於大家為什麼如此關注,恐怕不是那一句簡簡單單的20塊錢,而是要交擁堵費了。

  其實,關於北京徵收擁堵費的消息,由來已久。我們經過梳理髮現,僅僅是從去年年底以來這半年的時間,就有包括交通運輸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交通委在內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對“擁堵費徵收”做出過回應。

  去年底,北京市交通委緩堵處副處長周天在做客中國之聲特別節目《今天我值班》時就曾透露出這一消息,引起輿論關注。

  周天説:“擁堵收費,其實從2010年第一次28條緩解交通擁堵的措施出臺的時候,就提出了擁堵收費的設想。擁堵收費是國際大城市普遍實施的一種市場化手段,就是用價格來調整市場化配置資源的一種方式,然後北京市也正在研究,但是我們可以説這個不是一招鮮的,這只是眾多緩解交通擁堵措施的其中一項,是其中一個選擇。”

  今年三月全國兩會期間,針對“徵收擁堵費能否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的提問,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在北京團開放日活動時給出了答案:擁堵費這問題説來説去不是為了收費而收費,更不可能拍腦門,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行政行為,更多的是從降低小汽車的使用強度這個角度認真的進行研究,實事求是地講,現在確實行業主管部門和法制部門在研究論證,但是我今天在這兒講,在研究論證並不意味著説三月份就會出臺,研究論證它是有程式的,它必須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

  同樣是兩會期間,交通運輸部部長楊傳堂“做客中央臺”曾表示,徵收“擁堵費”的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會聽取各方意見,並提出解決大城市交通問題要“疏堵結合、綜合治理”。

  楊傳堂指出,“首先要優先的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來推動優選公交成為公眾的出行習慣。第二個方面,要強化交通規劃引領,通過一體化的交通規劃和綜合的開發建設,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的模式。第三,就是要加快城市智慧交通的系統建設,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水準和運作的效率。第四,就是還要加強城市交通的綜合治理,來提高交通資源的利用效率。”

  實際上早在2013年,擁堵費就被大家討論過一輪,那年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中提到,市交通委和市環保局將牽頭規劃低排放區,研究制定徵收交通擁堵費政策,同時市交管局和市交通委等部門將研究配套政策,例如智慧化車輛電子收費識別系統。擁堵費,收還是不收,又該怎麼收?

  市民觀點:

  市民:擁堵並不是我們個人造成的,也不是我們買車的人造成的,而是你的城市規劃、和你的城市佈局不合理造成的,所以擁堵費只能解決一部分人不出行的想法,但是歸根到底並不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市民:你限號都解決不了,收費肯定也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市民:既然都能花幾十萬幾百萬買車,也無所謂擁堵費這點小錢了吧。

  市民:住得遠還是得開車,所以只是增加了生活成本,沒什麼用。

  市民:不可能設關收吧,這百分之百不可能,你始終靠那種識別探頭,然後對電子標簽,你電子標簽對完你怎麼裝?這麼多車,幾百萬輛。

  市民:收費不如獎勵,就是你有車的登記,然後如果你當天沒有出來,政府給你多少元一個公共交通的補貼,我相信獎勵肯定比直接讓收錢要來得效果好。

  收還是不收?怎麼收?收了錢,幹什麼去?收了以後有沒有效果?沒有效果,還是不是接著收?大家各執一詞。而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習慣性看一下國外是怎麼弄的,有什麼好經驗可以借鑒的。的確!交擁堵費這事兒不是咱們第一個搞的,前面有一大批過來人,別的國家、別的城市都是怎麼來收擁堵費的,收的效果又如何?

  最早收擁堵費的國家是新加坡,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開始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區域徵收“交通擁堵費”,除了公交車輛之外,進入收費區的車輛都要繳費。當時限于技術落後,只能人工收費,要求進入中心區的車輛必須購買“區域通行證”,否則就視為違法。後來,科技使收費進步,在1998年,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一個實行公路電子收費的城市。新加坡除了自行車以外的所有車輛,都會安裝一個手掌大小的感測器,可以插入現金儲值卡。當經過電子收費系統時自動掃描扣費。效果怎麼樣呢?據説療效特別好,高峰路段平均車速提升近20%。

  療效好就有照方抓藥的,2005年,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效倣新加坡和倫敦,從上午6:30到下午6:30,開車的在進城或出城時必須支付10到20瑞典克朗不等的擁堵費。具體金額要根據不同的時段收取,但是每天最多不超過60瑞典克朗。在2006年初,斯德哥爾摩市內及周邊的交通量減少了20%。您肯定也注意到了,斯德哥爾摩除了按區域收擁堵費,還加入了按時收擁堵費,這一手就是跟倫敦學的,倫敦從2003年起開始徵收擁堵費,劃定收費區域約為20平方公里。週一到週五早7點到晚6點半之間,開車進入地區的司機每天必須繳納10英鎊擁堵費。不過儘管倫敦的擁堵費價格在過去10年中翻了一番,但是效果卻在不斷減弱。同時,倫敦收擁堵費這事兒還引起了外國使館的反感,至今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等大使館的車輛依然拒絕向倫敦市政府交納擁堵費。

  有沒有徵收擁堵費失敗的案例,還真有!美國第一大城市紐約,在2008年,紐約市議會表決通過了在曼哈頓區徵收擁堵費的提案,根據提案從早6點到晚6點紐約市曼哈頓區60街以南到華爾街商圈路段加徵塞車費,收費標準是轎車每天8美元,卡車每天21美元,而計程車也未能倖免,要多收一美元的附加費,同時,上述路段居民的車庫免稅優惠被取消了,僅僅8天之後,紐約這一擁堵費計劃就挂了,因為不光紐約市民反對,就連州議會也都反對。

  聽完別人的經驗,我們必須得再琢磨琢磨咱們自己的現實情況,畢竟國情不一樣,通過收擁堵費這事來緩解交通擁堵,借鑒意義有有多大?如果需要借鑒又該怎麼借鑒?昨天晚上,《新聞縱橫》值班編輯滿朝旭聯繫到了交通管理專家、北京市交管局原副局長段裏仁,這位既是學者又曾經管過北京交通的官員他的觀點是怎樣的呢?

  關於擁堵費怎麼徵收,段裏仁認為,有三個方面可能同時都得考慮,一個是擁堵的強度,一個是車流的密度,還有一個是中型城區,因為這三者在北京市統一的,採取的辦法有新加坡的辦法,也有倫敦的辦法,它都是在時間上、在地點上,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化,擁堵費是實時的。

  段裏仁指出,“交擁堵費的技術手段現在説應該是非常成熟的,我想很可能和新加坡採用的辦法,與網際網路結合起來,我想可能這是有效的辦法。”

  擁堵費定價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呢?段裏仁表示正在研究當中,會有方案徵求老百姓的意見。

  同時,在段裏仁看來,徵收擁堵費這個措施不是萬能的,北京擁堵問題已經積累了很多年,不是今天才有的。治理擁堵不是哪一種方法就能完全解決的,但是總體來講徵收擁堵費會有一定的效果。

  如果我們徵收了擁堵費,比如説:限購汽車、還有限號、限外地車,這樣的措施會不會相應的減弱或者是取消呢?段裏仁分析,“這個肯定會有考慮,我覺得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需要進一步進行研究。”

  在這裡,我們想説的是:徵收“擁堵費”治理擁堵,最終目的是為了影響人們的出行方式而不是限制人們的出行。收了擁堵費,開車的人相對少了,公共出行的人相對多了,但是城市公共交通能否滿足需要,做得更好?“擁堵費”這根經濟杠桿能多大程度的撬動交通擁堵的負重?徵收“擁堵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希望有關部門決策過程集思廣益,循序漸進,公開透明、慎思緩行。

最早收擁堵費的國家是新加坡,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開始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區域徵收“交通擁堵費”,除了公交車輛之外,進入收費區的車輛都要繳費。徵收“擁堵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希望有關部門決策過程集思廣益,循序漸進,公開透明、慎思緩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