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們願意花精力和成本去切換電池,現有25家進入目錄的電池企業中,也不一定有意願或有能力與我們合作的。”5月22日,國內某新能源車企高管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嘆道。
4 月29日,工信部公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企業目錄第三批,加之此前公佈的兩批,共有25家電池企業入圍。按照規定,採用沒有進入目錄的電池的 新能源汽車産品,從今年5月1日開始,將不進入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從而無法獲得補貼。這意味著一批在新能源汽車上走得比較早並且追求新能源産品性能,因 為採用LG三星等韓係電芯的本土新能源汽車企業,會遇到很大麻煩。
雖然此後又有消息稱:工信部正在修訂《新能源汽車生産企業及産品準入管理規則》(修訂版徵求意見稿)中,將放寬對在售車型限制,已經獲得目錄的,將給出一年調整時間,但這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本土新能源企業高端化的障礙。
當 年為了打造高性能新能源産品而對電池精挑細選,如今卻因為一紙政策面臨不能銷售的尷尬。以國內最大的汽車企業上汽集團為例,採用的A123和LG電池,恰 恰不在《通知》要求的範圍內。如果LG電芯因為無法進入準入目錄,上汽等自主品牌無奈切換,那麼《通知》在鼓勵本土電池企業的同時,同時打壓了追求高性能 的本土新能源汽車,使這些原本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産品,只能被動降低競爭力。
切換不僅是時間問題
“至少一年時間才能把現有的電池換掉。”上汽某負責新能源技術的相關人士對記者説,如果加上産品的升級換代,需要兩年過渡期。
關鍵的問題還不在於時間,實際上,上汽現有的新能源車型,至少有三年研發週期,如採用LG電池的榮威950,電池不是説換就換,還有大量的整車開發、驗證工作。
在現有25家已經通過目錄的電池企業中,目前幾乎沒有企業有插電式強混類型的電池産品。相對於純電動,插電式強混對電池的要求更高,而上汽的要求還要更高一些。
“25家企業中是否能有企業滿足我們的要求,即便能夠滿足要求,是否有意願、有合適的産品為我們配套。”江淮汽車內部人士也這樣擔心。
“現在高性能電池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之前還因為電池産能不夠,電動車大面積缺貨。”一位新能源專家對記者説。
榮威950這樣進入銷售目錄的車型還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最大的是馬上上市銷售的車型。
如 上汽最新的一款新能源汽車,同時也是首款網際網路汽車榮威RX5的插電式強混版本eRX5,按照原計劃,11月即將上市,而《通知》規定從7月1日起,未進 入推薦目錄的就不再享有國家和地方的補貼。如果無法獲得補貼,整車就會毫無競爭力,上汽數億的投入都可能打了水漂。等切換電池以後再上市,恐怕已經貽誤了 銷售良機。
並非完全依賴南韓電池
提起為何當年會選擇LG的電芯,上汽一位負責新能源技術的工程師告訴記者,實際上這是最早進入新能源汽領域的上汽當年最好的選擇。上汽是國內最早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車企之一,2009年上汽新能源汽車就開始進入産業化階段産業化。
“美國A123和南韓的LG在各自的技術領域綜合競爭力是最強的。”某網際網路造車企業相關專家也對記者説。實際上LG也是國際汽車公司通行採用的電池,如通用的沃藍達volt採用的就是LG電池。
為何LG的電池不能滿足要求,關鍵是《通知》要求電池在國內製造和研發。目前LG、三星在中國的研發中心,尚在建設之中。這意味著,一旦《通知》開始實施,這些産品就滿足不了準入目錄,而導致無法銷售。
實 際上,前期採用LG電池後,近年來,國內企業也在精心佈局,打造自己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核心競爭力。如上汽先後電機、電驅和電池上的投入不小。早在2010 年,上汽就出資484.5萬美元與A123系統香港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由上汽集團持股51%的上海捷新動力電池系統(下稱“捷新動力”)有限公司,在安 亭生産電池系統。之後, 2013年6月在萬向集團收購了A123以後,捷新動力成為由上汽和萬向合資的企業。
不過,捷新動力只生産電池系統,而上汽所採用的電芯則仍由A123在美國的工廠製造。而萬向在收購A123後,也在杭州蕭山建立了生産線,不過,由於産能問題,萬向國産的電芯主要供應給廣汽和長安等企業。
“美國進口電芯成本高,加上上汽在新能源汽車上也一直致力於打造自己的核心零部件産業。”知情人士透露,“CATL和萬向A123也在為上汽開發專用的滿足插電式強混使用的電池,但項目要到明年才能實施。”上汽知情人士透露。
支援本土電池産業要循序漸進
實際上,無論是美國産的A123,還是LG和三星電芯,在業內都是公認為能量密度高,一致性好,後兩者還因為規模效應而相對擁有成本優勢,對自主品牌打造高性能、低價格的新能源汽車産品是非常有利的。
當然,隨著自主品牌産品通過不斷升級,越來越多企業切換到LG和三星電池。江淮汽車iev4以前採用的是國軒電池,iev5開始採用力神電池,iev6升級為三星電池。而吉利新能源産品也採用了部分LG的電池。
《通知》實施後,包括長安、吉利、江淮在內的企業,都或多或少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們也支援國內電池行業發展,自己也想掌握核心零部件。”對於《通知》的要求,多位自主品牌企業人士表示,“但是一項新政策的出臺,至少要先徵求企業意見,給企業調整時間。”
針對現狀,有業內人士呼籲:無論是外資在本土的産能擴大還是研發的本土化,都需要時間;而企業將不符合《通知》規定要求的電池切換成符合要求的,也需要時間。
“國家的政策要保持相對穩定,要有延續性,要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的完善修訂,急於為了支援本土電池産業,強制要求使用國産電池,一旦對本土新能源汽車品質造成傷害,未來對新能源産業也會造成傷害。”上述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