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優質”正日漸成為我國自主品牌的代名詞,急需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質造”的跨越。
與國內情況基本一致的是,目前,自主品牌的海外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性價比方面。以上汽大通在紐西蘭市場的發展現狀為例,“低價優質”正日漸成為我國自主品牌的代名詞,而汽車産業亦同其他産業一樣,正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質造”的跨越。
“目前上汽大通在紐西蘭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性價比板塊,不論是售價還是售後保養,上汽大通車型都讓消費者在享有可靠品質的同時,大幅降低了購車和使用成 本。”一位紐西蘭經銷商銷售負責人表示。當地車主代表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以往使用其他品牌車型時,不僅售價不菲,售後保養費用也十分高昂,上汽大通給 我們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憑藉性價比優勢,在紐西蘭上市至今僅一年多,上汽大通已佔據了寬體輕客15%的市場份額,進入市場前三甲,其 目前在紐西蘭擁有20個銷售服務網點,其業務基本覆蓋全國。據上汽大通內部人士介紹,寬體輕客V80、MPV G10已經在紐西蘭市場開售,隨後會陸續推 出G10柴油版,以及皮卡與SUV車型。
“今年1~9月,上汽大通共實現整車銷售24896輛,同比增長84%。其中海外市場銷量達 3083輛,同比增長171%,遠超2013年、2014年的全年海外市場業績,海外出口近40個國家,”上汽大通內部人士表示,“最優性價比已成為上汽 大通在海外寬體輕客市場的獨有標簽。”
實際上,在海外市場的快速擴張,不僅對短期銷量增長助力不小,亦將對上汽大通長遠發展起到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根據上汽大通的計劃,2020年,海外銷量要佔到整體銷量的20%~30%。
然而,在目前基數較低的情況下,上汽大通的出口增量對我國自主品牌整體出口業務的影響甚微,我國汽車出口業務受累于多重因素影響仍呈明顯下滑趨勢,如何在海外業務板塊實現破局,是中國汽車工業面臨的主要課題之一。
近兩年,隨著中國車市回歸平穩、市場格局日漸穩定,諸多自主品牌廠商在發展國內業務的同時,都將部分目光轉向海外市場。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上汽大通海外市場銷量為3083輛,超其2013年、2014年的全年海外市場業績,成為國內寬體輕客市場覆蓋率全球第一、銷量第一的品牌。而除上汽大通之外,今年奇瑞汽車、長安汽車、江淮汽車等自主品牌出口業務亦處於積極佈局中。
雖然,近年出口貿易競爭加劇和市場環境不穩定等因素,對我國汽車出口業務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但我國自主品牌車企仍在積極發展海外業務,這不僅有助於緩解國 內市場增速放緩的壓力,亦對自主品牌長期發展大有裨益。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在國內打造實力,在國際跟進市場需求,這才是我國成為汽車強國 的路徑。”
發揮“性價比”優勢
亟待整體破局
造成我國汽車出口不暢的因素是多重的,但在客觀原因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唯有從自身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才能緩解目前的燃眉之急。
受 累于整體經濟下行影響,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汽車市場狀況欠佳——乘用車産銷1460.63萬輛和1454.78萬輛,同 比增長1.49%和2.75%;商用車産銷248.53萬輛和250.87萬輛,同比下降12.48%和11.83%。其中,1~9月乘用車出口量 32.32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17.5%;商用車出口23.04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15.1%。
但與此同時,自主品牌汽車在國內正展現出逆市競爭力:1~9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95.03萬輛,同比增長11.71%,佔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0.90%,佔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3.28個百分點。
這種海內外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印證了業內普遍認同的觀點——自主品牌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品牌力和産品力瓶頸、實力逐漸增強,在國內業務穩中有升之時,海外業務仍存在很大上升空間。
師建華表示:“目前,我國汽車海外出口業務受阻的外部原因有出口政策不穩定、人民幣匯率升值等,而內部原因則為水土不服、戰略佈局不利以及品牌力不足等問題。”
如其所言,造成我國汽車出口不暢的因素是多重的,但在客觀原因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唯有從自身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才能緩解目前的燃眉之急。
對此,上汽大通選擇在發達國家祭出“性價比”牌;而奇瑞汽車則在主要市場政策變更的情況之下通過在海外建廠的方式提振銷量,雖然這一做法使其出口數字出現下 跌,但在整體銷量和成本控制上,都對奇瑞在海外的長遠發展作用不小;同樣在出口業務板塊大舉進攻的長安汽車,則正計劃在海外增建KD工廠,這樣的戰略舉措 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車輛售價,對長安在海外市場中競爭力的提升有助推作用。
“中國要成為汽車強國,就要同時面對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只 有在保證國內銷量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實現佔比20%的海外銷量,才能證明我國品牌真正走上國際化之路。我國汽車出口業務要實現破局,就要轉變出口方式,除建 立完善的出口制度體系之外,還應轉變出口方式,突破整車出口這種單一齣口模式、因地制宜地造車、因地制宜地提供服務,提升經營能力和産品品質,這樣,自主 品牌出口業務才有希望。”一名行業資深分析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