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汽車消費陷阱花樣翻新 多環節藏“貓膩”

發佈時間:2014-09-10 09:18:00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徐瀟  責任編輯:王凡

  一份由貴州省消協發佈的調查報告再次把汽車業推上“風口浪尖”。

  這份歷時4個月,收回有效問卷3萬餘份的全省汽車消費問卷調查報告顯示:亂收費、霸王條款、小病大醫等是汽車消費糾紛的重災區,近四成消費者在汽車銷售、貸款、維修、保險等環節遭遇過“陷阱”。

  投訴持續攀升

  這份調查報告並不是地方消協首次就汽車消費領域的問題發佈“預警”。陜西省消協今年6月也發佈過消費提示稱,目前在汽車維修保養行業,存在配件價格虛高、維修工費虛高、配件以次充好等諸多“陷阱”。

  種種跡象表明,伴隨著我國進入“汽車社會”的腳步加快,修車難、修車貴引發的各種糾紛日益增多,而每年消協公佈的消費者投訴十大熱點,汽車消費不僅“榜上有名”,而且往往名列前茅。

  今年3月9日,《中國汽車消費維權年度報告2013黃皮書》發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工商系統和消費者協會組織受理乘用車投訴量同比增長55.46%,乘用車新售千輛車投訴率平均值同比增長了2.974倍。

  黃皮書顯示,2013年中國工商系統和消費者協會組織受理乘用車投訴1.2萬多起,約佔全部消費投訴總量的2.2%;投訴量比2012年增長了55.46%。2013年中國乘用車新售千輛車投訴率平均值為1.987,即全國每銷售1000輛新車,會發生1.987起投訴,比2012年增長了2.974倍。

  事實上,貴州省消協公佈的調查報道同樣反映了類似問題:在消費者滿意度方面,38.23%的消費者在汽車銷售環節遇到過消費陷阱;32.57%在汽車貸款環節遇到過消費陷阱;40.46%在汽車維修環節遇到過消費陷阱;28.48%在汽車保險環節遇到過消費陷阱。

  多環節藏“貓膩”

  貴州省消協的調查發現,為了攫取利益,經銷商在前期銷售環節“加價提車、以次充好、銷售合同不規範、霸王條款、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等行為屢見不鮮,而約定時間不能交車、新車剛買就大幅降價、新車存在品質問題等也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

  此次調查顯示,有36.54%的消費者反映商家加價銷售;24.24%的消費者反映贈品有水分;25.24%的消費者認為銷售人員誇大汽車性能;34.24%的消費者反映商家在約定時間內不能交車;8.22%的消費者反映新車存在産品品質問題;9.89%的消費者遇到新車剛買就大幅降價;28.67%的消費者選擇銷售人員態度惡劣或有明顯欺騙行為。

  在後期的車貸、維修等環節,商家則處處設局,多種消費陷阱“花樣翻新”。以貸款為例,25.24%的消費者被收取較高貸款評審費。有貸款買車的市民反映説,除指定貸款機構強制交易、手續繁雜、放款漫長等問題外,經銷商還會要求消費者繳納“車貸評審費”,並稱這是行業規則,“大家都是這麼做的”。

  在汽車維修上,“花冤枉錢”的車主更是比比皆是。北京市朝陽區甜水園街修車行的小李告訴記者,由於多數車主對車輛性能並非十分了解,“誇大毛病”讓車主“被迫”更換新配件是“潛規則”,“上班第一天老闆就叮囑過儘量‘只換不修’”。

  “比如説換胎,我們一般會告訴車主2條輪胎一起換,以確保車輛‘平衡’。”小李告訴記者,在修車行,一般是能小修的一定大修,能修修就好的非得換零件,只修一個零件就好的非要整體修。“尤其是開賓士、寶馬等好車的車主,根本不在乎錢,基本上是‘安全第一、愛車心切’,往往心甘情願地掏錢。”

  在“小題大做”後,到了換配件環節,以次充好、以舊充新的問題開始出現。業內人士介紹説,汽車配件分為原廠件、副廠件兩種,兩者價格懸殊,相差數倍,部分汽修商更換零件時偷梁換柱,甚至把修復件(主要是一些廢棄部件)重新打磨、噴漆成“新”的肆無忌憚安裝到進店維修的車輛上,其利潤可達50%~80%。

  此外,進店維修車輛被偷著私用、維修商擅自拆卸汽車部件、報修清單列出項目未修等現象在修車行業內也是比比皆是。

  消費者需理性維權

  此前,曾有消費者協會要求消費者在汽車維修時應牢記“三部曲”:平時儘量多學習一些汽車原理、構造方面的知識,仔細閱讀使用説明書和維修保養手冊,多諮詢了解有關4S店的服務信譽,維修時“貨比三家”;維修前依據“三包”手冊,對維修項目、品質標準、費用、提車時間等進行明確約定;維修過程中,注意保存包括紙質維修保養資料在內的各類資料,一旦發生爭議,這些資料將成為重要維權證據。

  “主要還是資訊不對稱,會開車的人未必都‘懂車’、會修車,消費者限於時間精力和專業知識,對車輛資訊掌握太少了。”專業人士認為,面對目前消費者遭遇的汽車消費“潛規則”,消費者仍面臨維權成本高、調解容易處罰難、維權鑒定難等維權難點。消費者投訴到消協,普遍只能以調解為主,對涉及違反法律法規的經營者,消協沒有執法權,難以處罰,違法成本低,警示作用小。

  “作為消費者,理性維權也很重要,要求廠家在合理範圍內給予補償或修復,才有可能儘快完成維權,避免久拖不決。”有法律專家還建議説,現在資訊交流十分便捷,如果是共性的品質問題,一旦出現相同的品質問題,車主們可以抱團聘請專門律師進行集體維權,集體維權將使成本更低,同時也更容易引起廠家關注,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目前,針對日益增多的汽車投訴問題,一些地方已經引進“第三方介入”。由車輛維修企業、消協、質檢等相關行業協會組織十多名專業人士組成“車大夫”專家庫,專門為車主提供免費技術修理方案諮詢、維修價格諮詢等五大服務,打造免費“車大夫門診”服務,讓消費者能夠明明白白消費,避免企業消費陷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