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APEC會議時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的經濟增長新方式,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 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還不夠,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加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側改革”成為近期高層講 話中的高頻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中,“供給側改革”頻頻亮相。
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意味著我國全新經濟增長方式的開啟,從原來經濟增長依賴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 車”和貨幣及財政政策等方式,轉而向供給側要動力。從供給、生産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産力、提升競爭力來促進經濟的發展。而進入增速放緩“新常態”下的汽車 業,也需要從供給側進行改革以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供給側改革”將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
“現在傳統製造業面臨很大的困難,發展受到了制約。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如何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是我 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指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經濟新常態是考慮任何工作邏輯的起點,要從大邏輯出發,為 我國製造業發展提供空間。各行各業的裝備需求,人民的消費需求,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民生需求,很多需求還沒有滿足,供給和消費有不配套的現象。消費不旺 僅是表像,供需不匹配才是本質,所以在供給側要發生改變。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研究員鄒平座認為,製造業是國家的脊梁,國家在這一時期提出“供給側改革”,實際就是對製造業提出了轉型升級的要求。
汽車産業作為我國製造業中重要的一環,“供給側改革”對汽車業而言同樣意義深遠。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指出,“供給側改革”為汽車産業從大到強、轉型升級指明瞭方向。
-轉型調結構以釋放新的發展活力
2007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需求刺激效果甚微,從供給側著手改革釋放更多活力是正確的發展定位。同 樣,汽車産業需求端熱力減退也證明了汽車業“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今年二季度以來,國內汽車廠商紛紛推出“官降”策略應對新車産銷的微增長,然而市場卻 沒有給出相應反饋;海外市場的表現也不理想,在2012年出口達到了105萬輛後,中國汽車出口連續兩年銷量出現下降。今年1~10月份,我國汽車出口 60.8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17.5%。
有分析指出,消費端熱度下降的本質還在於供需的錯配,供給端更需進行合理調整,以提供市場真正需要的産品。中 國統計資訊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海峰介紹,中國製造業就規模和總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但在高端製造業領域與歐美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 中高端購買力的持續外流,這一方面折射出我國民眾消費潛力巨大,另一方面説明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無法滿足“消費升級”要求。
這一現象同樣出現于汽車産業。付于武建議,我國汽車産業在“供給側改革”中,要堅定不移地進行結構調整,生産 滿足嚴苛法規要求的産品;追求新技術的制高點,打造和培養複合型人才;促進産、學、研、用和各學科之間的融合,在“十三五”期間要涌現一批有核心技術、有 競爭力的零部件企業,改變國際零部件巨頭“獨霸”中國的尷尬局面。“這需要汽車産業靜下心來、耐住寂寞,深化結構調整,參與國際競爭。雖然這個轉變不比年 産銷達到2300萬輛容易,但站在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等大家都亟待突破的‘窗口’前,機會是均等的。我國汽車産業不抓緊調整自身步伐,很可能錯失這一歷 史機遇期。”付于武表示。
-汽車業需建立品質至上發展觀
深化結構調整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多位業內專家認為,汽車産業進行結構調整,最重要的是實現品質的提升,構建核心競爭力。
在付于武看來,我國已經成為具有2300萬輛規模的世界第一大新車市場,在國民經濟中具有龍頭戰略地位。這個 時候還在討論要不要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已經沒有意義。面對如今第三次工業革命,網際網路 、新能源、智慧網聯的蓬勃發展,如何實現更高品質的發展,建立品質 至上的發展觀,才是汽車人應該考慮的戰略性命題。
趙華林同樣認為,汽車産業高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能源壓力和環境壓 力。原來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的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産品品質已刻不容緩。汽車産業形成經濟增長新 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才是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