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推動下,各大車企更是發佈了雄心勃勃的新能源戰略。
11 月18日,吉利汽車宣佈于2020年實現新能源車佔銷量比重90%以上。根據此前吉利制定的2019年120萬輛的銷量目標,90%的比重意味著到 2020年吉利的新能源車銷量將過百萬輛。然而,根據工信部近日公佈的新能源汽車路線圖,到2020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年銷量將突破100萬輛,佔比 將超七成。由此看來,自主品牌百萬輛的目標吉利一個品牌就已完成。即便排除油電混動汽車的部分,吉利的目標依然令人咋舌。
實際上,對新能源汽車充滿野心的不止吉利一家。上汽集團于11月初宣佈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將衝擊2020年的20萬輛目標;奇瑞和廣汽乘用車分別 規劃了20萬輛和10萬輛産銷目標;與此同時,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更將2020年北汽新能源車的發展目標從此前的20萬輛提升至40萬輛。在尚未統計 長城、江淮以及長安等品牌的情況下,上述幾家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總和已遠超百萬目標。
對於自主品牌的雄心壯志,現實的情況顯然更為“骨感”一些。雖然終端銷量成翻番趨勢增長,但新能源銷量基數依然很低;雖然新能源汽車早已進入“搖號時代”,但高棄號率同樣不能忽視;雖然充電樁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但廣州車展新能源展館參觀者寥寥的窘境依然存在……
對 于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一種聲音認為自主品牌為爭取更多補貼,將餅越畫越大。也有聲音指出,激烈競爭有利於優勝劣汰,倒逼企業實現技術升級。在筆者看來,不 管制定多高的銷量目標,都應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在市場驅動的基礎上,真正解決消費者對於續航里程、充電設施以及電池安全等多方面的疑慮,促進電池、電機以 及電控等關鍵零部件的技術突破,探索産業聯盟並形成産業合力,我國新能源汽車才能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