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説法,西方亦有“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的民諺,兩相對譯,説明中外都相信這樣的道理。眾包造車大概就是基於這樣的思想引申出的新的造車理念。從實踐上看,眾包模式在其他領域已經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在汽車製造領域,目前僅有一些嘗試,尚未出現真正的成功案例。
經過差不多一年的造勢,凱翼汽車終於在7月28日召開發佈會,宣佈中國汽車行業首個眾包造車平臺——“凱翼+你一起造車”正式上線。而在發佈會之前,網路上早就出現了大量凱翼眾包項目的內部設計草圖,據稱是凱翼眾包平臺前期內部公測時所收集的原創素材,未來有可能直接被用於凱翼眾包項目産品的設計中。凱翼此舉,或預示著在中國,一個以眾包模式嘗試創造造車奇跡的過程已經開始。
如果文首諺語很靈驗,那麼眾包造車的凱翼此舉似乎頗合乎邏輯。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如一位評論者所分析:眾包造車在設計的源頭上就讓消費者參與進來,把産品的“控制權”交給消費者,讓所有的消費者都成為自己的智庫,源源不斷地為凱翼提供意見建議,從而真正將汽車業推進到“用戶參與時代”。基於這種眾包模式,網際網路技術締造下的大數據系統能夠迅速抓住用戶最原始的需求,成為創意萌發的溫室,讓企業的研發、銷售團隊以及用戶之間形成一個統一的語言環境,幫助研發人員突破固有思維。凱翼也因此有可能打造出一款受消費者追捧的爆款車型。
然而也有一些人並不看好凱翼,認為其眾包造車更多只是炒作,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吃的不是螃蟹而是蜘蛛。這些人大概連文首的諺語都不認可。在他們看來,三個臭皮匠根本頂不了一個諸葛亮,更多的情況是,人一多,點子就亂,事就難辦。眾包模式高估了集體智慧:大眾擅長于向設置良好的問題提供建議,併為有針對性的問題提供答案,不過卻非常不善於開放式的討論共進;大眾喜歡能向決策制定過程提供建議,不過卻極少擁有技能或意願真正作決策;大眾是多變的,有時還會走向相反的方向,這時集體智慧就變成了集體愚蠢。
眾包模式的最大難題在於如何集納控制和使用集體智慧,搞不好,很容易陷入傳統的管理泥淖。更何況,眾包涉足的是汽車行業,這對於承襲100多年的福特式大規模流水線生産模式的傳統汽車製造業來説,絕非像那些“輕行業”一樣簡單容易。一句話,眾包造車,門檻太高,整合太難。
不過,既然已經有人開始嘗試了,在“成與我有利,敗與我無傷”的前提下,我們何必吝嗇點個讚呢?凱翼汽車總經理鄭兆瑞説得好:“如果我們不自我顛覆,就要被顛覆。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但是還會有一線生機。”為了這一線生機,凱翼選擇眾包造車,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