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評論:電動車準入放開不可一哄而上

發佈時間:2015-01-07 09:2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文岩  責任編輯:岳雅風

  日前,國家發改委網站挂出了放開純電動車準入的徵求意見,確定了準入政策的大致框架,令許多垂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企業蠢蠢欲動。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即使對純電動車放開準入,門檻還是較高,真正符合條件的企業並不多,不可一哄而上。

  2009年前後,中國已經是全球汽車企業最多的國家。為了對汽車産能進行宏觀調控,防止重復建設,國家開始嚴控汽車生産資質發放,原則上不再發放新資質。

  按照這項政策,非汽車行業企業,除了收購或和其他整車企業合作,完全沒有進入純電動汽車生産領域的希望。連多次錯過獲取整車生産資質機會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萬向集團,也幾乎被封死了路徑。

  然而,特斯拉在全球的興起,讓決策者意識到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不一定出自傳統車企。傳統企業由於受制于政策和自身的既有資源,往往在發展和創新新能源汽車上比較保守,發展思路相對狹窄。去年年初,放開純電動車準入的政策制定就已經啟動,目的是放一些較高水準的企業進入,以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更快更好發展。

  從徵求意見稿看,在放開純電動車準入的三條基礎能力中,最核心的是:申報企業有3年以上純電動乘用車的研發基礎,具有專業研發團隊和整車正向研發能力,掌握整車控制系統、動力電池系統、整車整合和整車輕量化方面的核心技術以及相應的試驗驗證能力,擁有純電動乘用車自主智慧財産權和已授權的相關發明專利。

  如今想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其中IT、電子和汽車零部件企業是墻外主要的“窺探者”。但就這三條而言,許多企業根本達不到。

  IT、電子企業儘管有比較強的意願,但就目前來看,它們在準入基本條件——研發核心技術等方面仍有較大欠缺。還有一些汽車零部件企業沒有轎車生産資質,當然拿不到準生證。另外很多具有SUV生産資質的企業都在搞電動車。但實際上,要進軍電動轎車還得有真材實料,研發、投資和實際推進都要進行嚴格審核。能不能拿到資質,競爭還是很激烈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三條基礎能力標準也有漏洞,其中要求正向研發能力,並沒有標準的衡量準則,有些是可以通過購買和合作實現的。如山東新大洋公司就借用其他企業的生産資質進行電動車生産,並已經進入量産階段。

  另一些IT、電子企業則和車企合作,比如華為簽約東風,涉足電動車生産。另外,電動汽車核心技術有電池、電機、電控三項,而在徵求意見稿中僅要求了兩項——電池、電控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電機則可以通過採購獲取。

  現在,電動車準入放開基本的框架已經確定,國家形成了貫穿新能源汽車全鏈條的扶持政策,從特殊照顧放開資質,到産品研發、銷售、用車補貼等等,是近年獲得政府扶持最大的行業之一。但口子不能放得太開,電動車這碗飯不是那麼好吃的,還是那句老話“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