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又一全新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威馬汽車進入了公眾視野,並打出“沒有補貼也讓消費者願意購買”的理念,引起業內關注。伴隨著我國對新能源汽車在政策上的支援,一大批新品牌正在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涌現出來,其中純電動汽車與網際網路相結合,是其中頗受歡迎的路線。與如此爆髮式的品牌增長現象對比強烈的,是少有新品牌能真正做出一台達到量産規格的産品,讓人對這些新興的汽車産品吸引力感到擔憂。
當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政策補貼正處於逐步退坡的階段,計劃到2020年終止。補貼,對於終端消費者的意義,可以理解為是對廠家指導價的一次折扣。隨著補貼的最終消退,國産新能源車或迎來與國外品牌産品接近“平起平坐”的競爭,而目前還在依賴較高補貼金額的純電動汽車,將面臨巨大的挑戰。此時,借助網際網路汽車這個概念,純電動汽車就像被披上了一層閃亮的外衣。
與此前眾多新興品牌一樣,威馬汽車表示注重創新,可以讓消費者參與産品定義,並在生産、銷售、運營等方面強調與眾不同和智慧化。今年8月,威馬汽車向外宣稱拿到了10億美元的融資,緊追樂視超級汽車在9月宣佈A輪融資10.8億美元的“戰績”。
與威馬汽車類似,樂視汽車、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新興企業,都在公眾面前展現著未來的規劃與理念,不約而同地強調智慧化在其産品中的重要性。同時,在汽車大規模生産所需的開發能力、供應鏈、産品一致性等一系列關鍵問題上,這些企業還沒有給出一個切實的答案,以至於在網路上引起了有關“PPT造車”、“概念車融資”的熱議。
的確,資金對於初出茅廬、又要直接面對傳統汽車巨人的新品牌而言,是在市場上生存最基本的保障。但是,資本的注入與市場的成功之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當人們把它們稱作“網際網路造車”、“網際網路+汽車”的時候,大部分消費者需要的並非是一款安裝了某些軟體的“智慧汽車”,而是一輛可靠、安全、經濟的汽車産品,這也正是傳統汽車的吸引力之所在。
在一些新興汽車品牌所謂的“2018年量産”實現之前,消費者對其産品本身並無直接認知,而汽車作為傳統耐用型消費品,直觀的認知與體驗是極其重要的。當新興品牌齊舉“網際網路”、純電動的大旗進軍汽車産業的時候,其産品的吸引力將是性價比、可靠性,還是徒有一身“智慧”的噱頭?相信所有花了真金白銀去購買汽車的消費者將最有話語權。
(責任編輯:李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