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永遠芬芳的生活

藝術中國 | 時間:2015-04-27 11:22:19 | 文章來源:美術聚焦

讀書>

文 / 鄭崗

|王永芳,又名王妤姮,畢業于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榮寶齋畫院馬海方人物畫工作室助教,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人物畫工作室畫家,學術委員會委員,任惠中工作室畫家,中國軍創畫院副院長。

[ 母 與 子 係 列 之 一 ] 136cm×68cm 紙 本 墨 色王 永 芬

我一直認為畫家于生活的責任,不只是昇華生活本身的價值。真實地描述生活,或者説塑造合理的生活,某種意義上講更是畫家的責任,更應當是文學藝術存在這樣久遠的眾多原因中的一個根本原因。雖然這種生活的真實並不是完全脫胎與真實的生活,它還是不同於照相的。

這裡的真實是兩個意思。

一個是將生活的片段真實的記錄下來。將能夠激發人們興趣和責任感的零散的生活,加以感性化;另一層意思是審美的和價值意義上判斷的需要。因為一種完整的生活狀態,總是在加以整理和概念化後,才有可能形成。才會使其原有的價值意義曠遠和有明確的價值取向。 在沒有影像技術的時代時,畫家是唯一能夠準確再現這樣一種生活狀態的操持者。它的意義就在於將轉瞬即逝的人生時光,或者自然世界的某瞬間留下來。經過藝術化的勞動,使它斷開光陰的線性,從而在一種影像的基礎上完成既定和設想的形式。這是人們對光陰的再造,或者説是人認識世界的物化與定格。

如果説影視、攝影是承擔這類責任的最好媒介,比之繪畫更顯真實。其實這是錯誤的,攝影的境界永遠不會遮蔽掉繪畫藝術的境界。借助於機械瞬間的能力撲捉和繪畫的持續性的撲捉,其本質上有所不同。瞬間的撲捉幾乎源於對機遇的認知程度,而繪畫是在生活的冗陳繁複間,以補充構思的方式,凝練到瞬間。當我們去看以及感受照片和繪畫二者時,無論從情感上,還是理性上,總是能夠對它們獲有不同感知的,而且不能相互代之。我們所熟知的農貿市場這樣一個場所,它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當我們要去表現它——攝影和繪畫是會有完全不同的境界和效果。

王永芬以五年的時間畫農貿市場,令我欽佩和好奇。她用了很大的功夫,盡了最大的能力, 畫她居所不遠處的集市。 一個, 二個,三個,數十個,畫了上百千個生活忙碌于這個集市上的人。那是些在為生活,或者説一口飯而聚集在一起的——活生生的人。生活中的他們不一定殷實 ,也不一定優雅,但非常真實和生動。他們是活在這個城市裏的生民。那種嘈雜、那些個氣味都沉浮在畫中,這和清明上河圖不同的是——他們是一群沾染著時代和氣象浮沉的人。集市上的景象、集市上活生生的都是故事的真實。

繪畫和攝影,操持起來就有所不同了,據説王永芬五年裏一直是以速寫寫生來記錄他們的。我們知道,藝術的真實所要求的不一定是生活真實的描摹。現在這個寄託了王永芬五年多情感和目標的集市,已被大樓高廈取代,但我們沿著她上千幅的速寫或者寫生。我們窺視到了令人驚奇的意象世界,更感到她在這裡面走不出來的緣由。

我們看過之後也同樣會停下來,駐足咂味,深為她描繪的“平庸的生活”感動。我們以為有些身邊的生活,只所以有意義存在,關鍵的就是平常背後的生存願望而不是那些甚囂塵上的致富的心態。

我更以為這是一個女性在生活壓抑狀態下找到的認知世界的辦法。説來裏面有過多的情緒在糾結,只是生活的那些瑣碎,漸漸被情緒覆蓋遮蔽了,使得生活看起來比較艱難複雜。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卻很好看。我想説的是,這就是一個使生命生動起來的孕化過程。這個過程通俗地講就是我們稱之為的“深入生活”。不過人為因素一多,就會有人為的氣氛籠罩,虛假和流俗浸入其中,一切便來的不自然。這倒讓我想到了表現北京人街頭巷尾生活的馬海方先生,想到了倡導將日常生活所見、所思,賦之於畫的盧沉先生……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表現人們平素生活藝術追求一直是一種方向。

王永芬的筆法就有些童趣的稚氣,有些拙。王永芬恰到好處的把握了這種拙的漫畫能力,因為集市給人美感或者偉大的時候總是出現在兒童的眼裏,因為成年人的目的性強于探求心,而所謂尋找集市感的人過於矯情,而虛妄又滲透了我們記憶的集市。集市不是純凈無憂的,嘈雜,紛亂,無序,野蠻,計較,總之一切感覺的感覺,只是為了活。一個人是為活著,另一個還是為活著……

王永芬畫出了這些透著為生存而焦慮的人們的狀態。也表達出了她沉潛生活的一種思考。

劉大為先生看了王永芬的畫説:她的畫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她借用了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組織方法,將她所見到的集貿市場以感覺的方式,再現了那種植根於民間的藝術生命之樹花開花落的美好記憶。假如她一直這樣表現下去,會大有作為的。

熟諳藝術創作的人很清楚,創作過程和激情的構思是用力相反的兩件事,需要逆向思考。需要停下腳步來,細細咀嚼,沉澱。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沉澱,取捨得當才能醇化情感。

我們期望對時代偉人,英雄的刻畫,那是意識形態下的文化外延。是傳統文化的文化傳統。我們同樣期待對市井和百姓的描繪,這便是文化主流之外的流俗之歌。古代的清明上河圖,近代的流民圖他們沒有太多的立場,但他們為歷史留下了真實的生活。

王永芬畫的七里堡現在已不在露天地了,所有的攤販已進到高大的樓宇中。那種泥濘和嘈雜不見了,可我們卻認為這裡已經沒有了審美意義。面對市井我們不能一覽無余的觀察和比較了,所以王永芬那些年的勞作是生活和精神苦悶博弈間留在她生命裏的一份極為珍貴的藝術財富,她會在漫長的歲月裏不斷找到它所需的一切。

正如田黎明先生在看過王永芬的集市長卷之後所説的“她的繪畫一定意義上講是在超越自己的經驗,在為生活樹碑立傳”

孔子説: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美術史家、抑或藝術史家也都有這樣的困惑,藝術是美好的化身,但美好的生活圖卷總不能成就大藝術家。王永芬生活工作在這個集市的不遠處,她感受到了那裏的氣息和鮮活的城市底層的脈絡。那裏記憶真實,越久遠越清晰,越想回去,那裏的生活芬芳永遠。在境界上,王永芬真的就像子曰的“回也不改其樂”。

第二期

藝術與市場

都市水墨創作隨筆

感悟工筆畫寫意性的再創造

心隨筆性流禪意 ——淺談張宜作品

感受永遠芬芳的生活

遊觀南北 ——買鴻鈞的新山水藝術

我的藝術主張

我的創作觀

什麼是藝術

唐風宋韻鑄畫魂

“欲與江山共嬌”——創作構想

風格即人 ——論高雲中國畫的品味

大寫意人物畫佳作 ——《大巴扎》

精神氣勢和靈動生機——劉健中國畫作品印象

中國人物畫發展歷程(中)

卷首語:把人當人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