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6 14:50:51 | 出版社: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出版社

 
1895年,康有為率同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于日本的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被稱為公車上書,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誌,也是中國群眾政治運動的開端。
 

道家也肯定人間秩序與一切價值有一超越的源頭,那便是先天地而生的形而上道體。“道”不但是價值之源,而且也是萬有之源。但是在中國人一般的觀念中,這個超越的源頭仍然籠統地稱之為“天”;舊時幾乎家家懸挂“天地君親師”的字條便是明證。我們在此無須詳細分析“天”到底有多少不同的涵義。我們所強調的一點只是中國傳統文化並不以為人間的秩序和價值起於人間,它們仍有超人間的來源。近來大家都肯定中國文化特點是“人文精神”。這一肯定是大致不錯的。不過我們不能誤認中國的人文精神僅是一種一切始於人、終於人的世俗精神而己。

僅從價值具有超越的源頭一點而言,中、西文化在開始時似乎並無基本不同。但是若從超越源頭和人間世之間的關係著眼,則中西文化的差異極有可以注意者在。中國人對於此超越源頭只作肯定而不去窮究到底。這便是莊子所謂“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的態度。西方人的態度卻迥然兩樣,他們自始便要在這一方面“打破砂鍋問到底”。柏拉圖的“理型説”便是要展示這個價值之源的超越世界。這是永恒不變、完美無缺的真實(或本體)世界。而我們感官所能觸及的則是具有種種缺陷的現象世界。儘管柏拉圖也承認這個真實世界是不可言論的,但是他畢竟還要從四面八方來描寫它。亞裏士多德的“最後之因”或“最先的動因”(first unmoved mover)也是沿柏拉圖的途徑所做的探索。所以柏、亞兩師徒的努力最後非逼出一個至善的“上帝”的觀念不止。這是一切價值的共同來源。

但是希臘人是靠“理性”來追溯價值之源的,而人的理性並不能充分地完成這個任務。希伯來的宗教信仰恰好填補了此一空缺。西方文化之接受基督教,決不全出於歷史的偶然。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上帝正為西方人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存有的根據。宇宙萬物是怎樣出現的?存有是什麼?一切人間的價值是從何而來的?這些問題至此都獲得了解答。不過這種解答不來自人的有限的理性,而來自神示的理性(revealed reason)而己。神示和理性之間當然有矛盾,但是這個矛盾在近代科學未興起之前是可以調和的,至少是可以暫時相安的。中古聖托馬斯(St.Thomas)集神學的大成,其中心意義即在於此。西方的超越世界至此便充分地具體化了,人格化的上帝則集中了這個世界的一切力量。上帝是萬有的創造者,也是所有價值的源頭。西方人一方面用這個超越世界來反照人間世界的種種缺陷與罪惡,另一方面又用它來鞭策人向上努力。因此這個超越世界和超越性的上帝表現出無限的威力,但是對一切個人而言,這個力量則總像是從外面來的,個人實踐社會價值或道德價值也是聽上帝的召喚。如果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説,人必須遵行上帝所規定的法則,因為上帝是宇宙一切基本法則的惟一創立者。西方所謂“自然法”(Natural Law)的傳統即由此而衍生。西方的“自然法”,廣義地説,包括人世間的社會、道德法則(相當於中國的“天理”或“道理”)和自然界的規律(相當於中國的“物理”)。西方超越世界外在於人,我們可以通過“自然法”的觀點看得很清楚。

1  2  3  4  5  6  


下一頁對“中國當代藝術院”的歷史陳述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時代第五期
·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
· 對“中國當代藝術院”的歷史陳述
· 高士明:“當代”是一片流沙
· 茅小浪:“虛無之有”乃藝術的最高原則
· 杭間:藝術的身後還有其他
· 王俊:回到內心才是可靠的
· 中國文化復興與社會理想的重大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