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師從王瑤,現任北大國際關係學院文化與傳播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文化傳播方向研究生組組長,北大詩歌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中國的文化復興與西方的文藝復興只有一字之差,似乎可以相提並論。其實不然。西方的文藝復興,會讓你想到一本精美的大畫冊,那一時期文化藝術的傑作美不勝收,即使你不了解它們對於中世紀西方社會的巨大作用,也照樣可以欣賞。因為人家早已翻過歷史的一頁,留下的都是精品。 中國社會一百多年來則一直處於變革的陣痛當中。所以,提起中國的文化復興,總會讓你想到一張大圓桌,旁邊圍滿了方方面面的人物,提出形形色色的看法和意見,不管是政治的、經濟的、哲學的、歷史的,還是文藝論爭、思想動態、時局走向,都可以裝進文化的這個大籃子裏來交換,都與中國的復興扯得上些關係。這更像是處在爭論不休的春秋戰國時代,而不是像米開朗基羅那樣多少年如一日地蹲在教堂裏默默創作他的雕塑,嘗試新的理念,不經意間推動了社會進步,成為文藝復興一代宗師。 不過,這也並不奇怪。西方文藝復興相對比較單純,它源於一個新興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時代訴求,他們新的精神理想也開創了文化燦爛的新天地。中國文化復興則是起自於一個古老民族渴望重新崛起的歷史願望,而且這一歷史進程仍在複雜演進之中,所以其現實政治的意味也必然很濃,是一個非常寬泛、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與黃仁宇提出的中國“大歷史”概唸有些相近。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説,我們探討中國的文化復興,也是在探討中國的前進道路;我們為文化復興獻策,也就是為民族強盛立言;圓桌的氣氛既像是百家爭鳴,也像是指點江山。 從這個意義上説,我認為,近現代中國在社會理想追求上的重大轉向非常值得重視,應當視為中國文化復興的一個最重要的跡象。因為“復興”的真正含義顯然不是要恢復古代的輝煌,而是要激發現代的創造性力量。西方的文藝復興尚且如此,中國的文化復興就更是如此,而且它不再借用古人的衣裳和旗幟,甚至試圖割斷與傳統的聯繫,走上一條與千年曆史截然不同的道路。這一重大轉折自1840年開始,在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達到高潮。 1984年,中央美院等10所藝術院校于《北京晚報》聯合刊登啟事,為美術系公開招聘模特兒,衝破當時社會主流思想的束縛。 這三十年間中國社會生活和經濟增長的一個最重要特點,就是其發展之快、變化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不僅令世人驚愕,連中國人自己也驚訝。不管你是持何種看法和評價,這一事實有目共睹。考慮到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變化,而是佔世界人口1/5人類的生活巨變,其影響之深遠,內力之深沉,其背後的文化動因就不可不深思了。這就像火山爆發,不管是福是禍,當看到岩漿劇烈噴涌時,你都會驚異於其內部力量的神秘和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