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物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31 14:32:13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藏 212x174x128cm 玻璃鋼 2008

在我看來,除卻作為一門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所具有的定義、概念和約定俗成之外,雕塑在形態上,就只剩下三維空間中立體的物質形態這個最後的外殼了。我的興趣是:我們身邊的所有物品都具有“三維立體的物質形態”這一特徵,“藝術家意圖存在與否決定了一件物品是否是藝術品”(H.G.布洛克),在沒有明顯證據證明某個意圖存在的時候,對於一件“三維空間中的立體物質形態”是否是一件藝術品將很令人躊躇,令人迷惑,最精典的現場可能就是度桑的《小便池》了,在這裡,藝術家意圖存在的證據就是將其放入展廳這一行為,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這件不管稱之為“雕塑”或是現成品的東西,只是某個意圖或行為的 “三維立體的物質形態”?這是現成品和裝置藝術的特徵,但是它同樣具備雕塑的特徵,這種兩難的現場對於我的誘惑是難以抗拒的。

雕塑總是有別於物品的,它必須運用特定的造型語言和材料,符合一定的形式法則,進而獲得某種形態。但我想打破這種法則,故意混淆裝置和雕塑在材料、手段上的區別,以雕塑的材料和技巧,記錄某個有意圖的行為和現場。或者,可以這樣説,我首先要尋找一個有意味的、物質的、被有意識改造組合之後的材料形態,來傳達自己的意圖和某個特定的感受。然後,通過雕塑的手段進行完成並賦予作品更多的主觀性;抑或者,以雕塑的方式來記錄我的裝置作品 ,或者乾脆就叫雕塑裝置。以單純的材料形式來模倣和戲擬多樣的材料幻象,希望在雕塑、裝置、現實之間製造一種曖昧和游離,進而在這種難以界定的狀態中,擴展我們的審美邊界,釋放出一種新的經驗和現場感。這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在我的作品中,嚴格意義上講,雕塑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全部經驗體系成為被借用的手段和軀殼,它自身已經被瓦解和掏空。這肯定不僅僅是雕塑本身所面臨的危局,所有傳統造型藝術的材料、語言、造型手段、審美經驗體系在為當代藝術所借用的同時,都有淪為手段和技巧的危險!這是一個必然。或許只有在這種淪陷中,才能獲得重生的理由和意義。雖然它可能有些不倫不類。但從材料、成形方式和形態上説,我的作品肯定是雕塑。

 
購物狂 不銹鋼 漆 2003

談到創作成形的方式,有很多人問我“你這是直接翻成雕塑的嗎?”當我回答不是時,驚訝之餘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什麼不直接翻,豈不省事?”我想,這不是一個省不省事的問題。一方面,直接翻制的方法在某些材料上可能非常有效,但對於更多的豐富的形體和材料來説,囿于技術的原因,這種方式很難令人滿意。另一方面,也是我更重視的,是這個過程(泥塑塑造)的存在對於我和對於觀者的意義。我很喜歡這樣一個描摹對象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到非常的平靜和放鬆,甚至不需要思考,更接近一種體驗的狀態。我只關注對象的各種複雜的起伏,微妙的變化,通過我的塑造來固定對象的柔軟、易碎、轉瞬即逝。每次面對完成之後的泥塑,我總有一種感動和崇高感——有點離譜!?但卻是事實,相對於描摹對象的複雜、隨意和無序,單色的泥塑帶給我莊嚴的感覺,就象紀念碑。通過這樣一個漫長和冷靜的描摹,使我面前的各種淩亂的現成品,在作品中獲得了一種秩序,一種明確的位置,以這種看似苦行僧的方式,使我獲得了對這個沒有秩序的紛亂的世界一種理解,這是一種快感!這也是我喜歡自己雕塑中那種“靜止”的原因。

 
禮物 樹脂 漆 330釐米高 2005
1  2  


下一頁器•Haus空間上一頁“異常”的回歸——由焦興濤近作談起的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當代藝術與投資第六期
· “異常”的回歸——由焦興濤近作談起的
· 物語
· 器•Haus空間
· 重慶獨立藝術空間——對話器•Haus空間創始人楊述
· 重慶獨立藝術空間——對話“喜瑪拉雅藝術空間”創始人劉景活
· 0 & 1: 數位空間與性別神話
· 媒介的邊界
· 不知如何降下?“蔡國強:農民達芬奇”觀展札記
· 關於展覽 “農民達芬奇”採訪蔡國強
· 後現代主義的絕境
· 與葛文(Gerwin)談話:鹿特丹電影節與當代獨立電影製作
· 尹朝陽:轉暗的強光
· 油門踩到底——尹朝陽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