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關於新媒體的全球進程調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24 14:18:13 | 出版社: 內蒙古日報社

TRANSMEDIALE 轉譯媒體藝術節(2010特輯)

這一藝術節發端自柏林電影節,其最初階段主要關注和放映來自錄影藝術和實驗電影線索下的影像,以播映為基本內容。到2000年始進入轉型階段,將範圍擴及于更加多元和複雜的藝術方式, 尤其關注媒體藝術線索下的影像藝術與實驗電影的接壤, 並在此後的十年中一直堅持著這種模糊的界限,同時不斷促進融合來自兩個領域的藝術探索。轉型後的藝術節仍未放棄對錄影藝術的關注和鼓勵,始終保持著放映項目的前衛特性。藝術節的獎項、音樂獎項、以及後來發展出來的關注藝術理論的獎項, 從三個不同而又彼此相關的方向構成了藝術節富於挑戰性的策略。因其在柏林的特殊文化環境與地理上的優勢,轉譯媒體藝術節經過20年的發展,一度成為柏林乃至歐洲最重要的媒體藝術盛會。

2010年的藝術節評選了來自全球的9個藝術家和團體項目:F.A.T lab(自由藝術與技術實驗室)、sosolimited(一般有限公司)、Michelle Teran、王鬱洋、The User(用戶小組)、Aaron Koblin與Daniel Massey、Karen Mirza與 Brad Butler、Felix Luque Sánchez獲此殊榮,成為被提名的對全球文化和藝術發展有新的創建與貢獻的藝術家及團體。這些被提名的藝術家或團體,整體呈現了與文化社區概念、公司概念、自然與人工概念和來自日常的超體驗相關的各種項目。以F.A.T的工作的工作為例,這個團體基於分享概念之下的社群創造方式,其集體涉及的國家和人群超過10個,而且還在逐漸發展擴大之中,並與其他小組交互,構成一個更加廣闊的社群小組。其目標是基於流行文化、科技的綜合社群經驗,通過改變周圍環境的項目,或是侵入公共空間的特別方式來呈現其創造。Sosolimited這一來自MIT(麻省理工)的小組,將來自視頻(主要為政治演講)的關鍵詞,通過其研發的軟體呈現出一種來自文本化視覺經驗的特殊美感。這一技術上的革新和創造,成功地將來自視頻的內在涵義,轉換成觀念藝術的現場,其作用並非簡單體現于這一轉換的實現,而是將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潛在的、帶有傾向性的視頻,更加直接的呈現出來,這一關係恰好推進了今天媒體發展進程中關於傳播的暗示,和基於媒體氾濫的狀況下對資訊的凸顯。

2010年轉譯媒體藝術節與上海電子藝術節的合作項目《不遠未來的神話》,由馮夢波、張薦(FM3)、徐文愷(Aaajiao)、Dj Ben等藝術家參與,是一個包括聲音藝術、遊戲藝術、編程藝術在內的現場藝術項目。這是對應藝術節《現在就是未來》(Futurity is Now)的主題的一個命題,與上海的文化地理相對應的指涉方式,説明瞭上海在全球文化景觀中的特殊位置,及其政治、經濟、文化並行的影響力。同時也説明在文化的接續關係上,對文化的後全球化時代的某種指涉與期待,這正好與上海的文化投入,與來自政府的文化開放政策對應。對這一藝術節的介紹, 不僅是媒體藝術發展調查的一部分,同時也揭示出正在發生的新媒體藝術發展最新的動向。2010年轉移媒體藝術節將於上海電子藝術節結盟,成為第一個亞洲與歐洲合作的未來藝術節模式。這也預示著來自亞洲的文化前鋒正在逐漸擺脫那種被關注和他者文化的特徵,成為進入歐主主流文化視野中的主體,另外, 歐洲文化的前鋒也需要找尋在歐洲之外的新的落腳點,來完善和豐富自身。這一現象的發生,也是對之前文化中心論調下的文化潮流關係,以及興起的中國當代文化的特殊性問題的挑戰。而逐漸匯流的情況正好説明這是基於全球文化發展,媒體藝術發展,當代藝術發展下的融合的需要,正是逐漸快速發展的技術、科技介入的當代生存方式導致了這一進程的快速到來。

我們不禁要問,下一個文化的命題是什麼?

(感謝Stephen Kovats先生以及transmediale轉譯媒體藝術節對此專題的貢獻,此專題涉及的所有文本與圖片版權來自作者,李振華與北京藝術實驗室協助取得。)

1  2  3  


下一頁論壇:獨立電影的發行上一頁策展人侯瀚如專訪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當代藝術與投資第四期
· 關於 “51平方”項目
· 限制的精緻
· 不論大小的盒子: “51平方”項目隨想
· 有種:與張元的對話
· 鏡頭前的私密空間: 與方璐的對話
· 跨境地理學
· 策展人侯瀚如專訪
· 關於新媒體的全球進程調查
· 論壇:獨立電影的發行